2020.3.26 佳豫
《人间至味是清欢》(解读论语第39天)
日经第344篇(里仁第四)
经典原文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看一个人是不是君子,不能从地位来看,君子有可能也是平民百姓,小人也可能是位高权重者。而是要从德行中来看此人是否是一个君子,同理,人与人之间做生意也是要从对方的德行上看。
孔子这一段再次提及君子与小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他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胸怀大志,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大家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环境的好坏也可以说是磁场的好坏,普通话就是好风水。
有句话叫:千金买屋,万金买邻。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环境,生态是一方面,整个大环境里面住的是什么样人更重要。关于这个,我们的紫罗兰小镇是最佳案例,大家用心去参一下。
怀土:土就是地利,小人会先看这个地方将来地产会不会升值,有没有,有利可图,那这些都是小人心里所怀的利益,对德行并不是那么在乎。当然我们可以引申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君子和小人在选择的时候,做决定的时候,往往想法是不一样。君子心中怀有德行,所以对身外之物并不执着。
所以,让我们回过头来在自己起心动念上去思考、去观察,看看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君子所见的都是德,因为内心有德,所以他看到别人,也总是看到他人的德行,不去看他人有什么缺陷。看任何的事情都想到对公众、对社会大众有什么利益,而没有想自己的利益,所以见德者就不见有土。
那反过来,见土者就不见有德。有的人会说,这个地方有啥好?哪是人住的地方?一般高人都隐于世,你不来也就没有机会亲近善知识。所以追求不一样,选择标准就不同。
“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就在于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别人不一定看得出来。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来临时,你第一个念头是想公还是想私,是想为大众还是想为自己,这个念头只有你自己知道。
所以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把自己忘掉了,谁还有烦恼?!
原文经典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这一段是谈义与利的问题,从字面上很好理解。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是不会总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的,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这里的“放”念第三声,就是依据的意思。听过涣朴老师前几次讲的直播就会知道,以利为中心的关系,迟早要拜拜。
火山爆发的力量不用多说吧,当因为利的关系没有平衡好,越积越多的时候,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这叫积怨。
那如何化解呢?当年周文王问姜子牙:我如何能获得天下,你有什么治国方略?!姜子牙一句话就让周氏王朝延续了808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姜子牙说:与天下人分享天下人之利,就能获得天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独天下人之利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所以,能够把内心中的利放下,就是怀德,否则就会召感怨恨。
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小人和君子,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如果世间都是君子,那世间肯定天下太平,万事和谐,也不需要法律的存在了。
那这个放还可以理解为放纵,就是任意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放纵自己的私欲,必然也会召感怨恨。
所以愈布施愈富有,这个富有,首先是自己的体验。不一定说要很有钱才会感到富有,没钱也能感到富有,是精神层面上的富有。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当初我在背这句话的时候特别拗口,怎么都背不下来。现在回头再看,就特别能体会了。所有的卡点都可以印证自己的心念。
所以,人间至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