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读到一篇文章,叫《13年来,龙应台的那句“孩子,你慢慢来”,骗了多少中国家长?》,看到标题,就立刻点进去读了。因为我一向喜欢龙应台,这个把她说成“骗”的标题党,一下子就抓住了我。
一
文章挺好的,观点也不极端,分析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文中写到当年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文字被大多数父母推崇,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做拔苗助长之态,去静待花开。但这一说法被有些父母做到了极端,把静待花开变成撒手放养,任其自生自灭。作者在文中解读龙应台的这一思想,用了她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是在要求孩子读书用功的前提下,不跟别人攀比,不心存功利,而不是放任孩子所为。作者又提出了自己截然不同的观点,分析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孩子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不够强,父母要想让孩子脱颖而出,势必要帮孩子做好规划把好关。其实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两种观点虽然有些相悖,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不应该简单地去判定哪种正确哪种错误,关键还是看哪种更适合你家孩子的具体情况了。
忽然想起寒假时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叫《陪着蜗牛一起长大》,孩子在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中,由于我的过多干预,竟适得其反。反思之后,我决定放手让他自己去安排学习时间,也许他一开始会做得不好,但总要让他尝试一下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几乎同时我又看到另一篇文章,题目是什么我忘记了,观点跟我截然相反。是要提醒父母,假期正是孩子们拉开距离的时机,一定要重视起来,帮孩子安排好学习时间,千万不能放任自流。我捍卫我的观点,但我觉得他的观点也对,归根结底,我们都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孩子性格、习惯各有不同,观点方法当然不同。
只是我们都是自家之言,适合自身,如果你同意这个观点,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去做,而不是盲目地去相信,去照做,反而不切实际。
二
前些年有人发明了“巨婴”、“妈宝”等一系列新词,历数这类人的各种特质和行为,很多人中招,被对号入座。尤其是婚姻里的男女,家庭问题似乎终于找到了源头。于是大量文章倡导从孩子做起,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跌倒了要自己爬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虎妈虎爸”们也随之诞生。当大部分父母把这个奉为教条,独立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又一种观念空降网络:孩子小时候,跌倒了父母站在一旁鼓励说:“小乖乖,自己爬起来,你是最棒的!”孩子长大后,遇到年老的父母摔跤,他也会站在一旁鼓励说:“爸妈,自己站起来,我相信你可以的,多锻炼身体才会更健康!”不是孩子们不孝,是他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深谙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阅读在网络的碎片里,我们随形形色色的观点起舞,左左右右、上上下下摇摆不定。在不断肯定别人和否定自己的博弈中全力以赴,认可,关注,拓展,传播,我们是急于接受又乐于扩散,在网络碎片铺就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虽然我也写文,但我仍然觉得这些碎片文字根基太浅,你只看其中一隅,不问来龙,不闻去脉,就视为珍宝,当人生信条,当努力方向,有些无稽了。教育孩子,孩子便成了你盲从跟风的试验品,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错了就是一辈子,最应该付出心力,拥有自己的思想。
三
上帝很奇妙,他造千千万万人却没有完全一样的,哪怕双胞胎也必有其不同之处,没有谁是谁的复制品,怎么会有哪一种想法或做法能适合所有人呢?有人喜欢清静品读,也有人喜欢高声吟唱;有人习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也有人习惯探索规矩,寻觅捷径一步登天;有人喜欢褒扬赞美,以此为动力扶摇直上,也有人习惯敲打警示,以此为鉴方能平步青云。生活中有人能运动,一日疾行上万步,也有人闲庭慢踱,稍事几步即可;有人吃饭囫囵吞枣为妙,也有人吃饭细嚼慢咽方行;有人一睡几个时辰,即可精神抖擞,也有人十几个时辰方能一解倦意。有人怕热,有人怕冷,有人爱静有人喜动,体质不同,习惯不同,性格亦不同。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用在这里,就是“子非彼,安知他何意?”
网络时代,信息飞速传播,从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效果是好,但“尽信网不如无网”,愿不盲从,不跟风,别让碎片化阅读操纵了你的思想。要想深刻思想,还是经典之作来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