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皮亚杰有关婴儿学习方式的观点可以总结成一个简单的公式:行动=知识。知识是直接的运动行为的产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婴儿获得知识的途径类似于科学家们做的实验。
如果做才是婴儿获得知识的途径,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这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知识,我觉得更多的是感觉,对自己的感觉,太多的指导和示范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因为我们希望他们获得的是得到知识的方法,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我有一个五岁大的儿子,他是一个很喜欢表达的小男孩。中班的老师会鼓励小朋友讲周末做的事情,或者上去讲故事。但是在老师的视频中,我从来没有发现我儿子的身影。
一开始,还会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看到我儿子。我就有点着急了,回家会旁敲侧击的说,今天我看到谁谁在上面讲故事了,讲的还不错,啥时候才会看到你呀。然后他说,我周末也没做什么有意思的事儿,也不知道说啥。我就让他把每天干的啥说出来就行了,他说不想上去。几次下来,我这一腔热血也会冷下去。然后,我看到别人家都给孩子报了口才班,我就想,那我也给报一个,让孩子锻炼锻炼。可是爸爸不同意,觉得没必要,兴趣班太多,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阻碍。
我开始静下来分析,到底要不要报口才班。
首先,我问自己,口才班为了什么?增加孩子的表达能力。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表达也没问题。那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可是口才也不是唯一途径。
其次,我问自己,想报口才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看不到孩子自信的表达,就认为那是不自信的表现。那么这是我的问题,不是我儿子的。
然后我想帮孩子报口才班,也是因为别人都在做这件事儿。所以我也想做。我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比下去。好吧,归根结底,这还是我自己的原因。
那么如果不做口才方面的启蒙,可不可以?我认为是可以的。这个才能有没有那么重要?重要,但是在上学之后也是可以获得的。而且自信的获得是从每件成功的小事累积的,不必拘泥于兴趣班。
好吧,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我就要为这个决定负责。不能因为别人在这一方面领先孩子,就焦虑不安,后悔自责。我的做法是,不去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就没了比较的样本。之少我不焦虑了,也不逼着孩子上去锻炼胆子了。
书上说,不要强迫孩子,也不要对他们期望过多,你的目标不应该是创造一个天才,而是应该提供一个温暖,抱持的养育环境,使得孩子能够发挥他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父母常常能做的,仅仅是做好自己而已。很多时候,都是你苦口婆心说半天,孩子什么反应都没有。他自身的体验才是真实的,父母告诉这件事是假的。
而今天,我竟然在微信里看到儿子的演讲了,或许那都不能称之为演讲。可是我觉得很棒,为自己也为他。
我同意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所以即使在这个良好的开端下,我也做好了短暂退行的准备,因为这一切都是他摸索体验的结果,反反复复也是正常的。
好像现在不那么害怕面对问题了,因为那是需要成长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