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树王》中的悲剧意识
《树王》讲述的是一群知青上山砍树的故事,凭着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他们终于砍倒了树王,但最后在熊熊的大火之中重新理解了新生与毁灭。阿城以其一贯平淡的叙事方式,留下了一个富有深意的结尾,引发了人们对主题的不同讨论。
《树王》发表于阿城的处女作《棋王》之后,虽也为“三王”之一,可这部中篇小说的影响力远不及《棋王》。但无论是从故事性的强弱以及人物的典型性而言,《树王》都有着很多可待发掘的地方。表面上看,这是在特殊的改造时期有关人类与自然的一场较量,但进一步解析,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是关于人的悲剧——一场有关蒙昧的良知与内外的愚痴的较量。
故事由一群知青坐着拖拉机进入山沟展开。他们饱含着热情,肩负着建设祖国,改变一穷二白的伟大使命,立志要将山上所有的大树砍倒,重新种上有用的树。在砍树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肖疙瘩——一个身材矮小,但充满力量且精通磨刀与砍树技艺的人。面对知青们的突然闯入,他总是低下头,从不多说什么,以此做无声的抗争。但当以李立为首的知青们将要砍倒树王时,肖疙瘩挡到了前面,用右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学生先砍这里。小说中“砍”与“不砍”是一对不可协调的矛盾。知青们的行为所代表的“人定胜天”的观念是那个时代的强音。但在古老的大树面前,面对它的苍凉与肃穆,肖疙瘩留存着他的良知,他誓死想“留下一棵树,来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生态的保护者和掠夺者分别代表的不合时宜的“迷信”与知识分子的“理性”是小说的主要矛盾。
另外,在知青内部,只有李立和为数不多的人是坚定的砍树派,有些人惧怕砍树精会带来灾难的说法,并不敢去砍老树,也有的人常常东张西望,钻空子休息,还有部分老职工仅仅出于工时的考量,并不轻易去砍大树。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这其中又以“我”最具代表性,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我心中乱的很,搞不太清砍与不砍的是非”。[2]47这就表明在改造自然时,每个人的内心也是充满着纠结——上头的命令不可违抗,但内心的秩序却无法平衡,冥冥之中似乎有着恐怖的体验,面对自然不禁生出悲悯的感悟。此外,文中有着权势的支书代表着外界的推动力,他利用监督改造的职权,将肖疙瘩的言语当做新动向汇报上头,并在矛盾最激烈之时斥退肖疙瘩,他犹如火苗,点燃了炸药,最终促成了伟大事业。纵观全文,无论是人的内心或人与自然还是主要人物李立,肖疙瘩和支书,都存在着复杂的纠葛。
阿城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他的小说有着自己的独特味道,除了小说中的诸多矛盾与纠葛,小说在整体的布置以及其中的思想内涵深度,都有待挖掘。
【无戒365训练营第7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