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自己的童年是被打过来的(我妈看到这估计又会难过一会儿,不展开来说了)。原因无它,常常是因为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情,老妈开了口或安排或要求,让原本主动会去做的事变成了被动的完成任务,就有了逆反心,即使行动起来,情绪也很毛躁。
自己当妈以后,由惯性使然,又将老妈的教育方式复制到对待自己孩子的身上,只是告诉他们该怎样做,最擅长的就是讲道理,讲的有时候自己都没办法把自己说服。
作者在第1章中讲到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思考,小孩子也是如此。
作为父母不是教孩子思考什么或者做什么,而是教孩子如何思考,从而让他们能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那样做,授人以渔而不是鱼!
和孩子前期可以通过6个词组做互动游戏,让他们对这些词能够熟练运用并进入潜意识:是/不是,之前/之后,和/或者,现在/以后,一些/所有,相同/不同,练习用这些连词弄清楚(收集)信息,明确问题所在,引导孩子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通过5个词组: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如果/那么,或许/可能,为什么/因为,公平/不公平,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举个栗子:事情“孩子和同桌发生矛盾,孩子动手打了同桌”。引导孩子思考的路径:
1.听老师说你动手打了同桌,不是同桌动手打了你?!
2.你同桌和你的想法一样吗?你们有相同的想法么?不同的想法又是什么?
3.你动手打同桌之前发生了什么?打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4.除了动手打架,有没有第2种解决方式,第3种呢,第4种呢?
5.如果你采取了第2种或第3种或第4种方法,那么后面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6.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7.你觉得哪一种解决方式更好呢?
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案例先去套用,然后再迭代升级,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