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迈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核心在于扭转 “重建设、轻治理” 的倾向,以高效能治理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机制方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为高效能治理锚定了根本方向 —— 城市治理的效能,最终要以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衡量。
高效能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把握 “人民性” 本质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人民性是城市治理的出发点,无论是 “15 分钟生活服务圈” 的构建,还是 “一老一小” 服务的完善,皆需围绕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 十二字核心需求展开;及时性与认可性是治理的底线要求,“接诉即办”“未诉先办” 机制破解了基层治理 “被动应对” 的困境,而对合理诉求的全力解决、对不合理诉求的耐心沟通,则筑牢了群众信任的基石。同时,精准性要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避免粗放式治理;协同性需凝聚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的合力;系统性要破解 “头痛医头” 的难题,实现全生命周期治理;规范性则依托法治与德治,让治理不留后遗症。这八大特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高效能治理的 “四梁八柱”。
高效能治理需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破解 “大城市病” 痛点。当前,29 个 500 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11 个超大城市面临职住分离、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不均等共性问题。在交通领域,需优化公交与地铁布局,破解 “停车难、充电难”;在生态领域,既要治理空气、土壤污染,也要推进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的公园城市建设;在公共安全领域,老旧管网更新、防洪内涝治理等 “城市生命线” 工程,直接关系居民生活安定。尤其在公共服务领域,需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发展健康、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让治理成果精准覆盖困难群众、新就业群体等特殊群体。
立足中国实际深化改革创新,是高效能治理的动力源泉。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7%,但户籍城镇化率仅 50% 左右,差距背后是农业转移人口 “三权” 保障、城中村改造等现实需求。这要求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各环节;强化科技支撑,以 “一网统管”“城市生命指征体系” 赋能智慧治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夯实基层基础,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 “居委会 + 业委会 + 物业” 协同模式,将 “枫桥经验” 融入城市治理末梢。
党的领导是高效能治理的根本保证。唯有健全领导体制、树立正确政绩观,方能破解 “多头治理”“无人治理” 等老大难问题。以高效能治理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不仅是应对城镇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始终锚定人民需求、创新治理路径,方能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有温度,走出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