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福安那些年护城英雄连邦琪

连邦琪(1601-1649),字其玉,号介岩,福安秦溪人。那时候的他募集乡民,建立义军,倚仗介岩山,举行抗清复明誓师大会,与在穆阳聚兵的刘中藻互为犄角,后来同刘中藻合兵一处,选择离介岩山东向不远处的仙阁梁建立据点,招兵数万练就抗清劲旅,任“幕中参佐”,相当于副统帅。

在他们的努力下,丁亥(1647年)夏秋,“义旗蜂起”,抗清队伍声势浩大。刘中藻、连邦琪率兵乘势攻打福安城,知县郭之秀顽强抵抗,昼夜巡城,被攻城义军的飞箭射中,没几天就一命呜呼。福安城不战而降。福安被义军攻克后,鲁王认为连邦琪精忠可嘉,特授他为浙江道监察御史,赐敕印。接着,刘连义军又连克宁德、古田、罗源诸县,军威大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义军接连打了好多胜仗,还计划出两浙,图中原。

这时,清廷大为震恐,一定要除去这心腹大患。顺治五年(1649年)正月初二,派总督陈锦率兵十余万围攻福安城。刘中藻坚守百天后,因城内粮绝,留下两首《绝命诗》后自尽,“士为之死者计九千七百多人”。连邦琪抱着“士为之死”的决心,不以书生怯懦,带领部分健儿突围陷阵,终因“势不能抗,遂以身殉国”,临终时写下《绝命诗》:八千弟子来交降,白骨横沟月照霜。血化亲朋魂化鸟,声声怨恨痛刘郎。母弟邦珩(1614-1690),字楚玉,号觉庵,县庠生,亦弃青衿,誓不仕清,隐居以终。著有《随草诗集》。

连邦琪为国捐躯后,人们没有忘记连邦琪,清乾隆《福安县志》将他列为“忠节”。光绪年间,祀牌奉进圣人庙奎光阁,受世人崇仰。山水有情怀故主。历尽沧桑演变,介岩山连邦琪读书之处“莺谷草堂”已废,但英魂“徘徊不忍去”。清道光年间,裔孙连澄清在“莺谷草堂”旧址建“介岩庵”以纪念这位抗清先祖。土墙构筑,单檐土木之殿堂,后废。庵中有面厚大的岩壁十分罕见,似乎是连邦琪不灭的化身,有“介岩”冠首联句云:“介节明青宇,岩殷映渌池。

▍内容来源:宁德县志等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杜月笙说过: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我觉得这个分法应该再加上一个...
    简文随感阅读 21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