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见女儿同学妈妈鸡娃后发朋友圈,朋友圈内容是一张速算的A4纸配上“速度有所提升,但思想会开小差,需要不断提醒才能完成”的文字。如果换做以前,同样作为中班家长的我一定免不了一顿焦虑,然后要求女儿在同样的方向上开始努力。
很早以前,每次和别的同龄宝宝们聚会后,我总会拿自己女儿薄弱的地方和别的孩子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看到同为三岁的小女孩非常专注地拼完了20多块的拼图后,我也兴冲冲地买了一堆拼图,心想着别人能拼她也行。其最终结果是,我女儿在我一句句的指正下,小心翼翼地一块块拼着拼图,时不时看我的眼色。这样一段时间后,当我问她想不想玩拼图,她的答案总是否定的。不仅是拼图,其他认知类游戏,我也总是希望女儿能赶上别人的“进度”。每次陪她玩的时候求不到结果的我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语调和表情,用责备、不耐烦的声调去“教”,即便我心理明明清楚只有孩子感兴趣才会主动去接受。
后来不记得在哪本书里看到,人每天都要做非常多的决定,但不可能每一项决定都靠理性去分析,很多都交给大脑自动系统来瞬时判断,而大脑的自动系统则根据内心深处的喜好,内心深处的喜好则与当时情感记忆有关,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拿我自己来说,当我要到家附近办事,我老公总会建议我骑自行车,说骑自行车多方便啊。可我就是强烈地不愿意骑自行车,原因在于每一次我都会想起年少时有一次因为骑车不熟练,结果不小心撞到一个阿姨身上,那个阿姨非常凶地斥责我,而且还有别人和我的同学在,我当时是又羞又怕。正是这种非常不愉快的经历让我非常抗拒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
对孩子来说,当时我想要给她启蒙的东西,如果给她留下了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她以后只会越来越讨厌这样东西。不论是数字、拼图、积木。所以当时我进行了反思,既然我没有办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这些启蒙教育,那我就干脆什么都不准备,只陪她玩她感兴趣的东西就好了,否则当我辛苦准备好,我就会有期待、想要结果,想要心平气和就很难了。
时隔两年多,现在孩子可以和我一起拼一副100多块的拼图,能够通过自己想到的办法做加法,有意愿多认几个汉字,读出字很有成就感。 这些都是我慢慢对她去了输出要求后,在她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引导下的学习成果。
当我看到朋友圈别人鸡娃孩子不配合后,我更多的是想到孩子以后可能会讨厌这门学科,另外辅导孩子做作业这是件事情实在太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了。
我们幼儿园有时也会布置一些作业,例如吹奏乐器、背儿歌、写数字,都要拍视频照片上传到学校的APP里。就在半年前,我会因为老师布置的这些作业而让女儿异常沮丧,甚至有几次都急哭了。原因是,每次我都要求女儿做到吹奏乐器准确,背儿歌没有停顿、没有重来、写数字写得漂亮。每当这个时候我觉得我虽然清楚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但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去说停下来或者语气柔和的话,女儿的眼泪也让我非常内疚和自责。后来在《生命成长》系列有一集里看到,一位儿童心理学家问:“我们凭什么去做别人的父母?我们总得替孩子们扛点什么吧?“我才想到,我可能是扛不住老师的压力,想要孩子表现优异得到老师的表扬,不仅没有替孩子扛,还把多一份的压力给了孩子。后来再有作业,我只求过程,不求结果,并且会根据难易程度替她拆解,让她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有信心去完成,在完成后也会准备好鼓励的话。现在半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因为作业问题而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了。
在不断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之前在幼儿启蒙阶段是因为我自己过去总被比较,只有赢过别人才是好的,把这种比较后的好带到了我女儿身上;而学校作业也是因为我追求完美,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
在育儿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感悟到,只有我解决了自己身上那些冲突不稳定的地方,我才能怀着更平和的心态和女儿相处,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她本来的模样,而不是我希望她变成的样子。
我很庆幸,在女儿需要辅导功课之前,我就想清楚了这些道理,因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我和她之前的情感更重要的了,这条路也许不好走,也许会走歪,我也一定会偶尔再发发脾气,但我会认真地反省,真诚地和她道歉,告诉她妈妈在学习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