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胡姣的外公不辞而别后,给胡姣的外婆留下了一封,没有署名、没有日期的信,众人感叹之时,只有曾明心里萌生了一种,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想法……
曾明面对泪眼婆娑的胡姣,也是非常动情地说:小姣,我心里的这个想法有点疯狂,我也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武子按捺不住地说:哥,你想到什么,就直接说出来,慢悠悠地,急死人了……
曾明没有理会武子的追问,反而问胡姣的父亲胡杰:
小姣外婆有谈及过外公读书写字时,常用的笔迹是什么字体吗?
谢莹老师有跟你父亲说过,当时看过那封信后,说过是什么字体吗?
胡叔,你现在还有小姣外公、外婆留下来的书籍或其他信笺吗?
面对曾明连珠炮般的提问,胡杰老人一下都没回过神来,思考了一下说:
小姣外婆肯定没有跟我谈到过,小姣外公读书写字常用的笔迹属于什么字体,毕竟是小姣外婆心中的痛,不太可能跟我们晚辈谈得这么具体……
谢老师肯定也没有跟我父亲说过是什么字体,因为当时,谢老师只是转述小姣外婆的苦难身世,是让我父亲好好帮助、照顾她。这根本不是重点……
胡杰老人突然间站了起来说:信笺肯定是没有了。要不然,我不会至今都为没有保管好,小姣外公外婆留下来的唯一信件而懊悔不已。
小姣外婆留下的书到是有好几本。这几本书是小姣外婆,当初到这边避难时,行李箱中除了衣物之外,就是这几本书了。
曾明,你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吗?这几本书应该还在楼上的书房里,你现在就需要吗?要不现在我和小姣上去找到给你?
叔、胡叔,那倒不急,就算找到了,一时半会也证明不了什么。曾明连忙劝阻说,有空时再去找找,也不迟。
曾明,你就把你的想法跟大伙讲讲呗!我也想知道我外公匆匆忙忙地不辞而别,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胡姣也在一旁柔声细语地说道。
曾明看了一眼,坐在身旁的胡姣柔柔的俏脸,用坚定的语气说:我判断,小姣的外公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已经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啊!众人异口同声地惊讶了一声,随后又是几秒钟的静默,最后,反倒是刘婷的母亲开口说道:
曾明啊!我知道你一般不轻易下结论。你得出这种判断,自然有你的理由,你不妨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一起推敲、推敲……
伯母,好的!曾明点点头,继续说:请允许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想问一个一直想问胡叔的问题……
胡去老人一听,便回答说:曾明,你尽管问,只要我知道的……
胡叔,你父亲,也就是小姣的爷爷,在你懂事后,是否告诉过你,给你和小伙伴们,在小渔村上了三年多私塾的夏老师的情况?
哦,这个那是当然。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印象深刻不说,关键是夏老师也对我十分喜欢。
隔了多年,免不了又想起小渔村、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小伙伴,当然还有夏老师啦。
要知道,以前所有亲近的人和物,都在哪一个漆黑的夜晚,成为了回忆。
我的父亲告诉我,夏老师教书的间隙,也经常跟渔村的乡亲们,在一起干活、唠家常,除了腿有点瘸之外,是一个很有休养的中年人……
由于我小时候聪明伶俐的原因,夏老师自然跟我的父母交谈的比较多一些。
我的父亲告诉我,在相处甚密时,父亲也是很好奇地问过夏老师,他的腿是什么原因受得伤?
夏老师告诉我父亲,是打日本鬼子时受的贯穿伤。由于自己轻伤不下火线,耽误了治疗,伤愈后,腿就有点瘸了。
打过日本鬼子,那是人人敬仰的英雄啊!我父亲十分吃惊夏老师,为什么来到了小渔村教私塾?
夏老师欲言又止,然后才慢慢说:他是台儿庄大捷后投笔从戎的。
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3月开始的,历时一个月,是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受此鼓舞,夏老师毅然满着父母,投笔从戎。
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参加了1938年6月一10月的武汉会战。
1939的9月至10月间,又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被爆炸震晕,随后送后方治疗。
伤愈合,又参加了1941年9月开始的第二次长沙会战。因战功升任排长。
作为老兵,又带领新兵,参与了1942年1月初第三次长沙会战。因战功升任连长。
1944年4月,又参加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作为老兵,因指挥得力,手里的部队得以成建制突围,同时护送数百名百姓提前转移,而受到嘉奖,升任营长。
1945年1月1日,因作战经验丰富,同时又是军中秀才,被抽调到大西南后方任教官,训练应征入伍的青年远征军,训练期限为3个月。
1945年4月,参加了有名的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就在此次战役中,腿部中弹,轻伤不下火线,伤愈后留下轻微残疾。因战功升任团长。
1946年初,作为功勋人员,被抽调到清查团,整饬接收过程中的贪污腐败。
在苏浙皖一带,这里是接收的重点,自然也是贪污的重点,但这些贪污大案中很多都牵涉了军统,有的又与豪门权贵有着直接的关系。
清查团大案不敢查,小案查不着,最后全部都无功而返。性格耿直的夏老师,自然就得罪了的当朝权贵。
结果,夏老师不但没有功劳,反而遭到训斥和威胁。
国民党上下贪腐成风,为了中饱私囊把原本轰轰烈烈的胜利接收变成了乌烟瘴气的劫收。
也难怪在国民党接收过后,流传出来这样一段颇具讽刺意味的顺口溜:“天上来,地下来,老百姓活不来。盼接收、望接收、接收过后更遭殃。”
夏老师不愿同流合污,愤然离职。南归之途中,见小渔村水草丰美、人民善良,又偏寓一方,便心生隐居山林之意。
见渔村尚有十数名儿童,便自告奋勇地当起了老师,自翊为私塾老师,教孩子们一些中华古诗词,讲述一些古代英雄事迹。
大家一听,也为夏老师戎马多年,竞然得到如此不公平待遇,唏嘘不已。
这就对上了。夏老师1946年初遭遇不公平待遇后,来到小渔村,当私塾老师,直到49年4月,大军渡江,小渔村遭溃兵洗劫,你正好上了3年多的私塾……曾明听完后,几乎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夏老师,投笔从戎后,一直在正规军中,与日寇作战,自然无法了解到我党是什么样的政党。
但夏老师又是具有知识,有文化的功勋军人,性格耿直,而富有正义感,当然看不惯国民党的种种腐败行为,加上又遇到不公正待遇,又不甘心同流合污,自然萌生退意……
这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多数有正义感的军人,从普通士兵,甚至到将军,都因看不惯国府的腐败、打内战等行为,而退出军界,隐居山林。
而小姣的外公,却因为参与了国共双方的调停,自然而然跟共产党有了频繁的接触,深刻的了解……
这就是胡叔之前转述小姣外公,因东北战事失利,回到京城家中,感叹之余的同时,跟家人公开谈及自己对共产党有了深刻的印象。
这就意味着小姣的外公,在此时已经明确看到了共产党的崛起,以及国民党不得人心,必将败亡的趋势。
但心中仍抱有希望,又不忍家人,为兵祸所及,于是便劝岳父带着女儿、孙女一起,南迁老家蓉城市躲避战火,并在关键时刻去投奔共产党……
未曾想,平津战役,国民党又是大败,便又只好溃逃淮海战场。
我估计小姣外公是在北平期间,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信仰,开始投身到革命的阵营中来了。
为什么呢?东北战事吃紧,做为精锐远征军的高参,尚能回京城家中叙述所见所闻,那为什么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退守长江防线后,小姣的外公才得以江防司令部公干的名义,顺道才看望自己的岳父、妻子、女儿呢?
稍稍有一点关系的人早就谋划后路了,加上小姣外公本来就是海外归侨,完全有理由、有能力把一家人送往南洋等地。
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姣的外公,明明在东北战事不利时,可以跟家人直接谈起了国民党的腐败,共产党的好印象等等。
但形势已经明朗化了,他却没有说让自己的一家人投奔共产党或者到解放区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如果这样做的话,一个在江防司令部任中校高参的、参与核心机密的党国中坚,家人投奔了共产党解放区,结果会怎样?那就是通共嫌疑,自身和家人均会陷入危险……
如果在江南防线岌岌可危之时,又把一家人提前送往南洋海外,又得背上对党国缺乏信仰,意志不坚定的帽子,得不重用,则是肯定的了……
岳父死于非命,恼怒之态,情理之中。匆匆葬父,未及守孝,是谓忠心。拋妻别女,毅然决然,是谓信念坚定。
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再跟岳父、妻子谈及任何涉及到共产党的事情,或者看法。
然后又匆匆离去,不辞而别,只留下一封信,难道不怕被特务抓到把柄吗?
唯一可以解释的是:这封信只有小姣的外婆能看得懂,不仅仅是字体、内容,更重要的是里面的含义只有小姣的外婆能明白。
而且小姣的外婆也敢于把这封信携带在身边,上面又没有署名,也没有日期,也没有称呼……
就算今天我们听到胡叔,完整地讲述这封信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没有任何想法地认为,这是一封家书,是亲人或者是朋友委托的……
内容就算被外人看到、看懂了,也不外乎是某个人在前途光明的时候,误入了歧途,然后又幡然醒悟,无可奈何之余,只好拜托感念、拜托妻子,照顾好孩子的一种忏悔之情而已……
现在唯一要确定的就是这封信的字体是什么?而现在看来只有谢老师,当初亲眼目睹过,所以还得花时间跟谢老师取得联系,从她老人家哪里得知真相……
亿万人中遇见君,缘份二字妙难挡。
贵手沾福轻摩娑,点赞关注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