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自以为是的做法极大地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并且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许多麻烦和问题。家庭教育忌讳以下五件事:
第一.偷看看孩子的信件、聊天记录、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等。
家长误以为这些做法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表现,但是并不清楚这些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1.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孙云晓
2.容易助长孩子养成弄虚作假、装模作样的坏习惯。
偷看或偷听孩子的信息一般不容易起到真正监管和督促的作用,反而无形中养成了孩子弄虚作假、装模做样的坏习惯。
有的孩子为了防止家长偷看自己的日记,特意写了两本日记,一本是真实的日记,另一本是假的日记。
3.针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在人格上和父母亲是平等的。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他人的尊重,都需要个人空间和隐私。家里安装摄像头、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无疑就是侵犯了孩子的私人空间和隐私。这种教育方法是违反人性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孩不小歌》。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遵循的原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包括心理空间,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房屋的大小。心理需求满足不了的孩子,一般容易产生网瘾。
“孩子沉迷手机主要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是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有些学校不准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北京十一学校却提供网络支持,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这是教育水平的高下之分。北师大方晓义教授说,他们提出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补偿理论,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有的人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满足,有的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需求又很强烈的时候,就会寻求替代的满足方式,当在网上获得的心理需求满足远远超过在现实中的满足时,就容易沉迷网络。”——孙云晓
没有尊重和信任就没有教育。爱孩子就要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他们是教育孩子的基本法则,也是基本要求。
二.夫妻双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打架,对孩子的发育也极为不利。
夫妻二人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实在需要争吵的话,可以选择孩子不在场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和打架。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老师说:家庭教育是底色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
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氛围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港湾,更对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有较大影响。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4000多名儿童做了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常有笑声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比父母不和睦家庭的孩子要高。
另外,美国一个研究中心对61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从婴儿一直观察到18岁,结果发现有20名生长在情感气氛级差的家庭中的儿童,他们不仅智力落后于其他儿童,个子也明显矮于其他儿童。
另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十多个发育严重不良的儿童大都来自心理环境不良的家庭,有的父母离婚或分居,有的父母正在婚姻上闹纠纷,有的家庭成员直接长期不和睦……这些使孩子的大脑皮层经常接受不正常的刺激,时间一长便产生功能失调,引起内脏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生理发育不良。
绘画大师毕加索说:“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所所长孙宏艳老师在《改变孩子一生的八种教育智慧》中写道:“生活在和睦家庭气氛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品德均优于生活在平常家庭气氛中的学生;生活在平常家庭气氛中又优于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者。”
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人格是健全的。孩子的心情是自由舒畅、愉悦轻松的。性格是开朗乐观的,也是自信满满的。他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他在学习中自然容易积极投入其中,也容易取得好成绩。
第三.父母对待家中的老人态度冷漠。《一只木碗》的故事: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膝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
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圣经里记载耶和华向以色列百姓颁布了十戒中,其中一条是:“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__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20章20节)
父母对老人的孝敬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行为上,还要体现在眼神和表情上等。如果仅仅给老人钱,帮老人干点活,但却牢骚满腹,或者虽然嘴上不说,眼睛里流露出厌烦无奈的眼神和不悦的心情对孩子都是无声的影响。父母要在孩子心目中起到真正的榜样作用,细节非常重要,也很关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首先得成为那样的人。”
四.经常体罚孩子。
4月30日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新闻微博、央视网青年微博、观察者网微博等等官网,都在发布或转发一条消息: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拒绝体罚、暴力,支持请转!日前,黑龙江4岁女童被虐打致重伤送医,其父亲和继母被刑拘。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称“无巴掌日”。
孙云晓:“体罚只能导致恐惧和仇恨,绝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美国心理学前主席津巴多博士认为大量数据研究表明母亲的体罚越严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多。那些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如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殴打妻子等等。
加拿大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体罚不仅仅使得孩子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还可能造成长期发育伤害,甚至会降低孩子的智商。
打屁股、扇耳光、拧耳朵,你的随手动作带来的伤害,有些不可逆,有些甚至致命。对待孩子,请懂得引导与尊重,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须,体罚违法甚至可能犯罪。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宽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国际不打小孩日,向体罚说“不”。也不仅仅是今天一天不打,希望所有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是靠智慧,而非简单粗暴的上手打。
教育专家孙云晓:“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
家长务必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祥和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有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五.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
建议家长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对比,要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对比。尤其是对待考试成绩方面许多家长往往会说:我朋友的孩子是班里的第三名,我的孩子是班里倒数第三名。我邻居家的孩子考了100分,我家的孩子考了60分……显然这种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参照物是极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自己的孩子是班里倒数第三名,和班里的第一名相比,本身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也是极不合理的。这样做往往会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更多的挫败感,有百害而无一利。
家长应该鼓励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如果这次考试成绩是70分,应该和孩子前一次的考试成绩比,如果前一次考试成绩是60分,现在考了70分,等于孩子考试有明显的进步。如果进步了,就值得鼓励和表扬,继续努力;如果没有进步,要仔细寻找退步的原因和失误所在,让孩子取长补短,再接再厉,迎头赶上。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进步都是循序渐进的,学习上一般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所以比较也要注意分寸,也要注意方法。
好父母必备的八种教育智慧:“要天天向上,要善于沟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教会孩子休闲,要培养孩子好习惯,父母要成为盟友,要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要注重质量时间。”——孙宏艳
共勉! End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