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出城一小时,踏遍青山拾“野味”
“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
自然的馈赠,说的正是云南的野生菌。
时值昆明雨季,云南味道的秘密,就藏在雨后的野生菌里,吃菌,成了昆明人最风月的事。
雨水到,菌子笑,吃好菌还要去晋宁。
出城一小时,烟波浩渺的滇池南岸,最美环滇公路的尽头,菌言就隐市于此。
林清玄先生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甭管现在的你是什么心情,这一刻什么也不要想,只管一头扎进这里,赴一场山水之约。
“日啖菌子三百口,不辞长作云南人。”
凌晨六点,天空泛着青光。
我们跟着宝峰村的秦三哥进了山,整片山头朦朦胧胧,不一会儿的功夫,太阳就从山的另一头冒出个头,进山拾菌之路变得更为明阔。
秦三哥说,下过一场雨后,拾菌子的人多了起来,往常五点多就要上山,好菌全靠抢。
秦三哥一家专门为菌言餐厅提供每天最新鲜的菌子,六月见手青,黄牛肝菌,七月菌类最多,像我们熟知的青头菌,鸡油菌,鸡枞菌,干巴菌,8月则是松茸季。
一直持续到10月,昆明吃菌风潮才渐渐消停。
老实巴交的秦三哥是土生土长的宝峰人,是拾红见手的专家,从十多岁就开始跟红见手打交道。
每天早上,他背起竹篓,拿个小耙勾就上山了,雨水浇灌的山林里,一沟一壑,雾气缭绕,最远的时候他爬过好几个山头,拾到7,8公斤的红见手。
红见手多长在草丛里,树根处,没经验的拾菌人哪怕菌子就在眼皮底下都很难看到,所以我们只能跟着秦三哥,一边听他讲一边拾菌。
装满小半篓后,我们就下山了,没错,今天我们就要尝尝亲自捡的野生菌,红见手。
所谓“朝菌午吃味最鲜”,说的就是这下山菌。清晨还在深山里含露带松香,中午便能端上你的饭桌,所以才会有吃货,专门开车到晋宁,只为吃上一口鲜菌。
回到菌言餐厅,将菌子送至厨房后,我们才真正地静下来,好好的打量眼前这座绿意盎然的花园餐厅。
与往常的农家乐食菌餐厅不同,这里多了一份悠闲的诗意。
满园随处可见的绿植,小竹林,绣球径,石拱桥,溪流淌,颇有种误入绿野仙踪的感觉,一步一景,皆是风情。
这几栋颇具设计感的玻璃房,能同时容纳500多人,明净空旷的大厅,精致小巧的包房,而每个包房名都取自晋宁的老街,搭配上室内的名人字画,其中氤氲,胜过千言万语。
在这里,即使溜去包房后自带的竹林小院发呆,也是一番自在。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蓝天,白云,竹影,如此景色,吃菌正当时。
传统石锅只有一个孔,而这定制石锅有两个孔,出水孔可直接出水清洗,用一次性抹布收尾,干净又卫生。
菌子火锅盛宴
洗净后,将早上刚拾捡回来的红见手,和这一簸箕清洗干净的杂菌同时倒入石锅内,再将原汤倒入其中,接下来就交给时间,让风味融合沉淀。
杂菌以青头菌、鸡油菌、鸡枞菌、谷熟菌等时令野生菌为主搭配的五种菌子。
野生菌生于山林,长于山林,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烹饪方式,但最为纯粹的方式还是搭配母鸡慢煮。
大部分菌子都需预先清理,削蒂剔伞,再用流动的清水顺着纹理轻轻刷洗,然后放入簸箕沥干水分。
这原汤也不容小觑,精选一年以上的走地鸡,用山泉水在土砂锅里熬制2小时。
无添加更地道,一锅炖一鸡,味道十分浓郁醇厚,丝丝入味。
每桌配有一个定时器,烹煮26分钟,到点开甩。原来,能甩的不只是米线,还有野生菌。
随着草帽腾云驾雾一番,时间一到,揭开草帽,就能被瞬间散开的浓郁鲜香夺去魂魄。
黄澄澄的浓汤咕噜咕噜冒着泡,六种菌子就着鸡汤鸡肉在石锅里翻涌,千万别犹豫,先喝碗汤才是正事。
油润的汤汁盈盈地闪着光,新鲜的菌子是极鲜的,浓厚的菌味尤为突出,搭配鸡汤恰到好处,轻啜一口,曼妙得像是在口中跳舞。
再来口被汤汁浸润的菌子,口感鲜嫩,润滑无比,这口独特的山野香,让人情不自禁就沉沦其中。
随后,再佐一口鸡肉,染上菌子的鲜香后,滋味凸显得更为彻底,鲜美细嫩,吃一口,喝一口,一碗入魂。
能让汪曾祺老先生离开昆明后意犹未尽的菌子,才是上天赐予云南的珍馐。
牛肝菌炒饭
吃菌子当然要吃牛肝菌炒饭。
牛肝菌特有的香味挟裹着颗颗饱满的晶莹饭粒入口,瞬时满口爆香,从淡至浓,层层递进。
其中花椒叶是这道炒饭的灵魂所在,浓郁的花椒叶在牙齿和舌尖徘徊,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如果再舀一勺菌汤浸泡其中,慢慢享受各种滋味的交融,何等幸福。
有了菌子,怎么能忘了配菜?
美食家小宽老师说,云南美食远远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横平竖直,而是充满沟壑,每隔三五十里路,就有不同的精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