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娘家第15天,今晚孩子爸爸来看我们,我想多陪陪他。所以今晚的笃行日志摘抄书中的一个段落。
书籍内容:每次到了讲书的现场,我都会坐在桌前,把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再看一遍。为什么我不在家呢?其实这来自小时候考试前养成的习惯,都是“发卷子”前再复习一遍要点,这样很有效。
复盘思维导图,重新熟悉内容
我坐在那里看思维导图的时候,心情是特别平静的,不会去管周围的人在干什么。看思维导图也讲究方法,我的经验是从最有价值的核心点开始复盘,向外围蔓延。
我前面讲过,每本书都有一个使命。那么你手上这本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这就是向外蔓延的过程。所以你要始终抓住最核心的价值点,抓住这本书最打动你的地方。
既然决定要讲一本书,一定是你喜欢这本书,它一定有一个点打动你。那么,仔细地、有针对性地想想:一本书某个点打动了你,那么它是怎么论证这一点的?一共有几个角度?一共有几个递进关系?一共有几个例子?讲了什么故事?援引了什么数字?做了什么实验.....
在讲书前捋一遍思路,你会发现整本书就浮现在脑子里了。你复盘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帮助自己由内而外梳理的过程,这是讲书前整理思路的一个过程。
今日笃行反思:我们要选择讲哪本书,就去找这本书中的哪个观点(使命)最打动自己(这里我有个疑问,最打动自己的观点会是这本书的作者最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的观点吗?)
然后去书中找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找到论点(案例、故事、数字、 实验....)。
最打动自己的部分可以作为坡道引入,接着阐述研究的背景和书中总结的方法或者书中的内容总结(总),论证的过程就是讲书主题的部分(分)。最后就是结尾(总),升华总结,感召行动。
经过前面2天的拆书实践,我对这个讲书流程更加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