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曾几何时,“星巴克”这个美国咖啡品牌店就进行了全国各大城市,截止到2017年底,星巴克中国已开设门店超过3000家。
星巴克2018财年第一季度(截止2017年12月31日)的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60亿美元,同比增长6%。相比之下,这个业绩增长强劲,中国痛点销售增长6%,净收入增长30%。2017年,中国/亚太地区贡献了近17%的营收。
说来也奇怪,我个人去过几次星巴克,虽然次数不多,但每去一次,带来的感受都不好。不是吐,就是拉。所以,对我而言,星巴克绝对不是我的菜。但能以每15小时,就有一家星巴克门店在中国开张。这扩张的速度实在是令人惊讶,这绝不是因为某个人的喜好而能左右的。能以如此夸张的速度进行发展,应该也是有其道理所在的。我个人概述如下:
1、品牌塑造。星巴克中国在国内运营早期,就对于其在中国的品牌和形象塑造花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重点塑造了咖啡文化。以至于很多人一提起咖啡,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星巴克”。再到后来,“星巴克”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一家国内品牌想要与之竞争的最大障碍!品牌,不是说塑造就塑造的,更不是想超越就能轻易超越的。
2、精确的客户定位。几乎每一家星巴克都是开在了热门商业街区的繁华位置,又或者是各大城市CBD的旺铺,又或者是大型商业中心的地铁附近。终止,精准定位“年轻+中产”消费群体。这也使得星巴克中国的平均客单价达29美元,高频次+高客单价+稳定客户群,形成了星巴克中国常年以来持续稳定的增长。
3、精妙的成本管控。几乎每一家星巴克的面积都是经过精确的计算,除了个别旗舰店之外,大部分星巴克门店面积不会超过20个平方,店员数不超过3位。这与早期国内同类品牌动辄上百平方米的营业面积相比,自然成本负担要小的多了。
4、多品类销售。现在的星巴克早已不是纯卖咖啡了,各种果茶、饮料拓宽了星巴克客户群之外,自然也带来了巨额的销售。2018财年第一季,冷饮占星巴克饮料销售总额的近40%,也贡献了整体增长的半壁江山。食品占其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星巴克首席财务管理斯科特称,今年下半年将看到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另外,星巴克还在部分试点门店试推小众葡萄酒和精酿啤酒等。在庞大忠实用户群的基础上,多品类销售提供了巨额的增长空间。
但即便如此,星巴克在中国也不是完全的所向披靡。令部分消费者感到不满的首要问题,就是觉得星巴克的创新远远不够,不管是在产品的推陈出新上还是在支付形式上,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都还远远不够,最起码是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另外,目前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个性化的同类品牌,他们借鉴了星巴克的运营经验和模式,面对一众国内品牌,星巴克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他们究竟能否撼动星巴克的强大市场地位?又或许,在互联网时代下,颠覆一个巨头,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和长远呢!
�
本文章为个人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