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三·三八】
徐雨峰中丞士林,巡抚苏州。人以为继汤文正公之后,一人而已。母丧去官,有诏夺情,不起。其方正如此。然其诗极绵丽。官中书时有句云:“归来惹得山妻问:侍女熏香近有无?”
徐雨峰,即徐士林(1684—1741),字式儒,号雨峰。山东文登徐家村人。出生农民家庭,“秉性质直”,入私塾后,奋志励学,27岁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时年29岁。曾为皇子皇孙授课,乾隆皇帝也在其学生之中。后任内阁中书,升礼部员外郎。雍正五年(1727)任安庆知府,十年(1732)任江南按察使。乾隆元年(1736),任河南布政使。以父生病,请求归乡服侍,不久,居父丧。命署任江苏布政使,以母病、父未葬,推辞。四年(1739),以布政使护江苏巡抚,五年(1740)任江苏巡抚,病逝任上,终年五十八岁。乾隆帝誉其“忠孝性成”,入祀贤良祠。著有《蟫馀集》、《岊山集》,惜已佚。
中丞,音zhōng chéng,职官名。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掌兰台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东汉以降,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因此,明清的巡抚也称为“中丞”。
巡抚苏州,指担任江苏巡抚。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攻克南京后,为便于统治,将前明的应天府改名为江宁府,南直隶改名为江南省,随即设置了江宁巡抚,驻苏州,最初下辖有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康熙六年(1667),由于江南省规模和实力过大,分设江南江苏省和江南安徽省,前者之名取自当时全省最大的两个府城“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是为江苏命名之始。后逐渐简称江苏省和安徽省(名自“安庆府”与“徽州府”)。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江宁巡抚为江苏巡抚。所谓江苏巡抚,在雍正朝《清会典》记载中,其全称是“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总督粮储提督军务”。江苏省(巡抚衙门驻苏州)下辖苏州府、江宁府(今南京)、淮安府(包括盐城)、扬州府(包括泰州)、徐州府(包括宿迁)、常州府(包括无锡)、镇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海门直隶厅(今南通海门区)、太仓州(今太仓)、通州(原通州府降为直隶州)、海州(今连云港)。辛亥革命后废。
汤文正,即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选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十二年(1655),出任陕西潼关道员。康熙三年(1664),丁父忧。五年(1666),拜孙奇逢为师,曾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研读宋明理学。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儒科试,得一等第一,授翰林院侍讲。二十一年(1682),充《明史》总裁。二十三年(1684),迁任内阁学士,旋任江宁巡抚。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工部尚书,不久病逝。谥文正。
夺情,音duó qíng,夺情起复的省称。中国封建封建社会,强调以孝为本,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官职多高,职务多么重要,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夺情起复,又称夺情,这是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经皇帝降旨,为了国家而夺去孝亲之情,丁忧官员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之事,比较少见。但有些官员不愿因为丁忧而失去官职,甚至暗中活动,以获得夺情。明代张居正上位不久,遇到父亲去世,据说他通过活动大太监冯保,让皇帝下旨夺情,引发不少朝臣的不满,而出现了一场政治风波。徐士林这样有旨夺情而不从,依旧辞官丁忧的人极少,说明他对礼教十分重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写出了“归来惹得山妻问:侍女熏香近有无”的活泼诗句,袁枚以此说明,“诗写性灵”是人的天性,也是诗的根本。
中书,音zhōng shū,指内阁中书。明清官名。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清代内阁中书的定额为满洲中书70人,蒙古中书16人,汉军中书8人,汉中书30人,官阶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进士参加朝考以后,除择优任翰林院庶吉士者外,较次者部分用为内阁中书,经过一定的年限,可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充任军机处章京,一般很受重视。
山妻,音shān qī,原指隐士的妻子,后多用为自称其妻的谦词。 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楚相敦求,山妻了算,遂嫁云踪,锄丁自窜。”唐·李白《赠范金卿》诗之一:“祇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