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文人离不开书,也往往离不开酒。远离浊尘,回到清静的田园,一杯在手,长吟短唱,闲来无事,展卷读书。心中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怎能不舒适?“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有了书,有了酒,雪化冰消,温暖如春。
倘若能“醉酒一千日,贮书三十车”,就自然不把豪门放在眼里,不羡大贾多金。陶渊明弃官归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生活的交响诗,由一个“酒”字定调。不过并不单是饮酒。“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这种田园乐趣,为许多文士所向往。许浑也有诗云:“读书三径草,沽酒一篱花”,便是陶渊明境界的再现和浓缩。假如这种酒,不是提壶去沽的,而是家里酿的,供应充足,饮用方便,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空门寂静老在闲,往鸟随云去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不过像白居易这样子有福气的人不多。
人世有三灾六难,生活有各种苦恼,有时你用天兵神将,也不能将它们驱走,但有书酒在则可以战胜。苦恼的根源,不全是因为名利,但往往和名利有关。若以对书酒的钟爱,去代替对名利的倾心,这苦恼的“根源”好像就失去土壤。“酒盈杯,书涌架,名利不将心挂。”李珣这“不挂”,亦是“忘”的意思。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叫“精神转换”。一天到晚想名想利,就快成神经病了。读书饮酒,心平气和,或可得福。
对于喝酒与读书孰重,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记载了一个买酒还是买书的小故事。其友长沙方伯的《买书歌》:“十钱买书书半残,十钱买酒酒可餐。我言舍酒僮曰‘否’,咿唔万卷不疗饥。斟酌一杯酒适口,我感僮言意良厚。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淳于豪饮能一石,子建雄才得八斗。二事我俱逊古人,不如把书聊当酒。虽然一编残字半蠹鱼,区区蠡测我真愚!秦灰而后无完书。”拿十文钱买书,只能买本残卷;拿十文钱买酒,可以痛饮一顿。选书还是选酒?对于爱书又爱酒之人,是个难题。
书与酒,哪一种益处最大?倘若二者不可得兼,你先取哪一种?这点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杜甫说:“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人老了,眼花了,心也懒散了,没有精力去逐字逐句地死抠。孔明批书,每观于大略,陶渊明好读,不求甚解,老杜的心思,与他们近似。书不能细读了,但酒还能细酌,老人的情况大抵如此。
也有人觉得,无酒虽然难熬,但有书却可解寂寞,补益身心。“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倘无书,又无酒,则是双重之难受了。人到这个地步,算是穷到彻骨。“家贫童仆慢,官罢友朋疏。强饮沽来酒,休看读了书。”当官时,饮的是官酒,不用一分钱,退下来后,需自费去沽,虽然还有得饮,但品起来味道是不同的。书眼前虽然还有,但翻来翻去,百嚼无味,也懒得再看了。无书无酒的苦况,许多文士都体验过。
谁不希望有钱?但有钱用来干什么?吕洞宾有高论:“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这是高质量的享受,不过不是人人都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