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到《罗辑思维》这个栏目的时候,抑制不住地冲动,因为恰好那个时间段,自己整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创业、互联网思维、“O2O”、众筹等等,还有过各种各样的创业想法和方案,那个时期还听过诸如TMT创业者频道、创业者说等栏目。初次听到《罗辑思维》,就被罗胖的口才和思维的角度深深折服,仿佛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对罗胖钦佩不已。当时下载所有《罗辑思维》的音频,全面听一遍,删除不感兴趣或自认为质量不高的,留下来再听第二遍、第三遍。听的过程中感觉也有所变化,越往后的内容对自己的触动越小,留下来的也就越少。我不知道是我的水平提高了,还是罗胖说的内容质量下降了,也许两者都有一点吧。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对人的态度也是这样,我是属于先认定每个人都是好人的那种,先把每一个不熟悉的人都认定是好的,当发现他的不好的一面的时候,再降低对他的看法。这种性格好的方面是与人和善,对不了解的人都很友好,容易与人和谐相处;但不好的方面就是容易失望,当发现别人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时,失望随之而来,这是另外一种完美主义,希望你了解的人、在乎的人都是完美的。由此引申到对一些喜欢的其他事物也是这样,完美的开始,随着了解的深入不完美在持续增加。
近期也陆续听到一些对《罗辑思维》的负面评价,除去一些恶意的攻击或是酸葡萄的心理,有些批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说,听《罗辑思维》到底有没有给你带来认知水平的提升,或者说提升是因为听罗胖所说还是看书所得,分析我自己可能是看书带来的,罗胖只是给你一个看书的理由。还听说过一个科学研究,视觉带给人信息量比听觉带来的要丰富,视觉中文字带给人的思索比照片和视频要深刻。如果2016年自己有所提升,那也是看书的结果。而且从整体上说,《罗辑思维》偏向商业和创业方面的知识,内容略显片面和实用主义,通过比较我认为,商业书籍带给你的收获绝不比一本高质量的文学著作要多。
越来越对“创业”“认知”“知识升级”这些词语有些反感,有点像跑步(马拉松)热一样,这些逐渐沦为新一代精英或伪精英的“鸡汤”和“鸦片”,似乎有些癫狂的状态。前段时间跑步改变人生的相关文章持续在朋友圈刷屏,刚开还很感动,观察的久了,才发现事实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奇和伟大,就像一剂本来有一定作用的药,因为无限夸大功效而沦为假药。这又让人想起了关于豆瓣电影评分的争论,每部影片都有其对应的观众群,过渡的宣传把一些本不属于其目标观众的人拉到电影院里,其结果只能是差评,哪怕这部片子很好。
《罗辑思维》2017年的跨年演讲火了,确确实实火了,网络上和生活中,大家都在聊着罗胖跨年演讲,聊创业、聊未来的商业模式、聊“五只黑天鹅”,即使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啥叫黑天鹅。可能是逆反心理作祟,对大众都喜欢的东西有种本能的反感,喜欢的东西是不需要大众认可来为其背书的,我和我在乎的人默默喜欢就可以了,就像我们默默守着一个宝藏,但更多的人发现宝藏后,宝藏的价值就变淡了。这并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自己也分析过,归根结底是自私心理,不愿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说你的喜欢还不是真正的喜欢,真正的喜欢是与外人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