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眼。剪烛摧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读到清代诗人孔尚任这首诗,就情不自禁的想起我小时候的过年。

      打记事起,我就喜欢过年。几十年的岁月像是弹指一挥间。转头再回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过年,依然能触摸到烙刻在心底的那种简单有趣、幸福快乐的过年场面。现在讲给年轻人听这些并不遥远的往事,他们一定对当时的景像感到好奇与不解。熟不知,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陈俗旧例的过年中慢慢长大,就是延续继承了袓先的年俗文化的老传统,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记得那个时候,一进腊月妈妈就边上班边开始筹划着添制一家人过年的衣服。先找出积攒了一年的布票(证),到百货商店精心挑选合适布料,然后找个裁缝师傅给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量体裁衣。这个过程还比较麻烦,要找个好的缝纫师傅还比较难,快到过年的时候裁缝师的生意多。他(她)们一般都是国营或集体单位的固定职工,工作量的大小、干的活多少,跟他们的工资收入关系不大。所以师傅们都不愿意多干。所以一到过年的时候,因为人多活忙,他们忽多忽少会流露出气躁心烦的情绪,服务的态度都不是太好,手艺越好的师傅脾气越大。比如红旗服装厂的问师傅,就有些凶的吓人。他手里拿根软尺让你站立、转身、抬臂、仰头,动作稍有差错就大声吼叫起来。量好尺寸后拿个裁剪衣服用的专用划粉,把尺寸记在你带的布料上,等数天缝好后还要再来取。每年腊月妈妈带着我去量身缝衣时,我心里还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

      布票是六七十年代特有的一种专用票证。当时国家还正处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保障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供给不足。穿衣吃饭都的按人头计划凭票供应,去商店买布,必须要用布票。布票由所在县的商业部门统一发放,不论大人小孩每人每年统一定额一丈八尺。家里盖的被子、铺的褥子、用的床单、就是遮窗用的窗帘布也要都在这一丈八尺之内。

      商店卖的成衣很少,一般只卖一些非棉的化纤类的绒衣绒裤等。当时人们穿的不论是内衣还是外衣,冬装还是夏装一般都是家庭妇女一针一线亲手缝,也有人找专业的缝纫师傅花钱缝制。多数人,几年才缝一身衣服,不论外衣内衣都要穿到烂,烂了补,䃼了再穿。也就又有当时人们对穿衣的一句口头禅:“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一般都是哥哥穿吧弟弟穿,姐姐穿吧妹妹穿,大人穿吧改改孩子再穿。走到大街上穿补丁衣服的人比比皆是,除过年的那一天外,平时能穿上新衣服的人凤毛麟角,真是少之又少!

      我家条件算好一些的,过年时还能缝件新单衣,棉衣几年缝一件。春秋两季要穿的毛衣,都是买些毛线,妈妈一针一线打织,忙不过来时也找人帮忙织。那时你不管走到哪里,不论什么场合都能看见低头织毛衣的女人。哪个年代会不会织毛衣是判断和衡量一个女人是不是手巧的标准。

      过年的这一身单衣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始终穿在身上,如果脏了晚上洗出,必须设法凉干,第二天早晨要接着穿。

      八十年代前家里就没有用过衣架,柜子里也没有多少需要储存的衣服。天冷了把毛衣、棉衣穿在里边,外面把单衣服套上。

    衣服的颜色一般深颜色的多,样式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立领学生服。好像一直到高中毕业,年年都是这一种颜色、相同款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父亲那时工作较忙,可到了年关岁末的腊月天,他下班回家后准是念叨和划算过年需要置办的年货。还非常认真的找张纸用笔列一个清单。把过年需要买的米面油、肉蛋禽、油盐酱醋、花椒大料、木耳海带等写的清清楚楚,这样照单购买就能心中有数,不会手忙脚乱出了差错。

      记得有这样几件事每年腊月都要提前做。一是把家里积攒的红豆、黄豆、高粱、软米、等小杂粮仔细捡簸干净、用温水怔上一至两天。然后找磨房磨成红面和豆面,把软米碾成糕面。磨好回家后要放在笸箩里慢慢晾干,防止受潮发霉变质。然后用容器储存起来,供年后调剂家里主食的花样和弥补口粮的不足,碾成的糕面用于过年期间炸油糕。二是把家里秋天买好的辣椒(一个一个用细绳扎成辣椒串挂在通风处晾干等到腊月后拿下来)剪掉把,再用簸箕簸干净,且把皮和籽分开。然后给大铁锅里倒点油、等油热以后将辣椒皮(子要另炒)放锅里炒,炒到略显颜色深红再从锅中倒出,搁在铁或石瓿(bU)则里用锤子不停的捣,这件事看着简单,做起来既枯噪又熬人。我看见就发愁,愁也的年年捣。笸箩、簸箕、铁(石)瓿则现在很少见了,当时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生活用具。不单辣椒,还有花椒、大料等调味品都是每家每户用铁(石)瓿则自己捣着加工。

      腊月十几就开始打扫房子,房子的墙要先用笤帚扫一遍,然后再用白土则(一种从石头夹层中取出的软石块用水浸泡后稀释成水状)水涮二遍。还要用浆糊涂在窗框上,用麻纸糊窗。

      房子虽然不大,但从早到晚整整一天才能扫完。房子打扫干净后,就可以贴年画,糊炕围着(沿着火炕挨的墙糊些彩色的墙纸)打扫干净的房子,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很费力气的,这就是泥火灶。先要到处找颜色发红的胶泥土,为了增加胶泥的粘合性要搅拌进去一些剪短的头发,再慢慢找根棒子敲打,敲到非常粘合劲道均匀才可以用来泥火灶。

      接下来就是拿着票到副食公司割(打)豆腐、去食品公司买猪羊肉。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几,爸爸一定要用本不多的肉做些烧肉、丸子、用铁鏊则焙些油焙豆腐。

    这种过年才可以吃到的吃食,爸爸是年年都做,我们兄妹几个年年都看,所以爸爸的这点手艺我们都学会了。

      其实做起来也简单,选一些肥瘦相间的带皮五花肉用刀切成手掌大小的方块,然后搁在热水中把肉煮到能用筷子捅进去,然后捞出,等稍微冷却后。调制半碗浓度适中的蜂蜜水,铁锅里放些油烧热,然后把煮好的肉在蜂蜜水沾泡一下控水,快速放在热油锅里晃动几下,拿出来,瞬间再放进去,反复几次肉就烧好了。丸子的做法是把羊肉剁成馅搁些生姜、花椒、食盐和少量淀粉混合拌均匀,然后用右手每次取少量肉馅在手中捏,捏着捏着就从大拇指和食指间捏出一个圆形的丸子,然后搁在热油㶽里炸,炸到金黄色捞出便成了。

      就是儿女成家立业后,我们家不论是大小节日,还是家庭成员中任何人过生日,都要到爸妈那里一起聚餐。就是现在孙子外甥全家三十几口人了,父亲也年过90岁,母亲也82岁了。这个传统也没有改变!

      近些年,父母的孙儿孙女外甥都先后去了外地工作,在离石的人还坚持和延续着这个习惯。聚餐有两样我们家的传统菜是必须要吃的,这两个简单的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只是过年时才能吃到,平时因为收入低供给有限一般吃不上。一样是、把少许熟猪头肉和土豆切成薄片,土豆片和黄色的细粉条先后用水焯好放凉,然后把这三种食材搁在一起放入葱丝、姜末、食盐、香油、酱油和醋搅拌均匀即可。我爸带点幽默的给这个菜起了个既不准确又不够雅的菜名叫巜爿的一盘》。我们家就是把这个菜这样说了几十年,也吃了几十年。虽然简单,还土的掉渣,但至今也还是我们家每一个成员最爱吃的一道美食。另一样是,白菜丝加木耳、海带、金针(黄花菜)粉条、油焙豆腐也可以少加点肉一起炒炖。我爸叫它卤菜,这个菜可能过年时家家都吃。但我吃着爸爸做的最好吃。也是一年不落的吃了五十多年。感觉既健康又是一道美味佳肴。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听父亲讲他小时候过年的真实故事。爸爸七岁就没有了父亲(病故)奶奶是个罗锅体形的小脚女人,干不了重体力活。母子生活特别困难,有年过春节实在无米下锅,就和邻居要的一个胡萝卜,借的半斤面吃了一顿杂和汤。这个故事爸爸每年春节吃饭时都要讲一遍。到现在十几个孙子外甥都听过十几遍了。但每次听完后,都觉得很心酸。

      我上小学之前,一直住在柳林姥姥家,所以哪些年,过年一般是和姥姥姥爷一起过。

      柳林过年要比离石有趣一些。所备的年饭也比离石要丰盛一些。莜面和碗团是家家户户都必须要有的。这两样吃食离石当时还不怎么吃,不像现在到处都有。有一种用羊蹄子熬制的食物,俗称叫糊腊。也是柳林特有的一种美食。还有就是,腊月三十那天在柳林镇,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用一块块炭垒一个像塔一样的火炉子。到大年初一的凌晨用柴火点着,寓意着驱魔辟邪,来年火旺吉祥。这时一群小孩子穿着新衣服口袋里装着鞭炮围着火炉子一边嬉耍一边放炮。 

      初一的早晨,姥姥会在准备好几块新手绢,在每块手绢里放些花生、红枣、果子片、柿饼子、和两张面额一毛的新钱,把它裹成一个个礼包,让我分送给邻居家的孩子。当然我也会收到邻居家回赠同样的礼包。

      柳林的过年要从腊月三十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才算把年过完。从大年初一开始,每天都还有个说法,初二嫁出去的姑娘要回娘家,初五要过破五、初七要补大年、初八要吃记心面火烧、初十食不动。

      特别是正月十五这一天,比过年那天还热闹,热闹的让你目不暇接,两条腿就跑不过来。

      柳林的街道、背道、小巷口到处都是盘子。盘子是用上好的木材精心加工制成的,可以自由组装也容易拆卸。而且每根木材都经过精心的雕刻、再让手艺精湛的画师,用油漆在木件上描画一些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生动故事内容。也有一些宗教文化中的美丽神话传说。

      每个盘子搭建的像古代的戏楼一样精致漂亮,再装饰上各种灯笼,台面上还摆放着附近的居民为了祈求消灾驱病、平安健康、多子多福。为表达心诚,他们用面蒸制的许多供品。盘子前还垒一个大大的火炉子。一到晚上盘子周边围着许多的人看热闹。

      柳林盘子现在已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天还有柳林特有旱船秧歌,长胡子艄公引导坐在旱船里的年青女子是秧歌队当然主角。巜水浒》中的梁山好汉,巜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都在秧歌队中有人扮演。还有扮演工、农、兵、医生、送货下乡的货郎挑着担子、扁担放在肩上下摆动,两只手握着挑绳随腰前后左右转着,夸张又不失真实,一个个人物精神抖擞,大步流星的跑动着,非常好看。

    一支秧歌队多达一、二百人场面十分宏大壮观。我和一伙小朋友追着要看一整天,再买上一个琉璃嘎巴或手摇的风响响,非要耍到天黑,否则是不肯回家的。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我们小时候的年就是这样过的,衣食住行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别。现在的过年可选择的衣服很多,但不知道穿那件才好。吃的饭菜非常丰盛可是吃完了也记不住那个菜好吃。不用磨面,碾米,不用糊窗泥火,但也缺了以往过年的那种有趣的过年感觉。  找不回儿时那种纯真乐趣和粗茶淡饭的香味。那时候人的要求简单、欲望极少、衣着朴素,可快乐却一点也没感觉到少!

        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於离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470评论 6 50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577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76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8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55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41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03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19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39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03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17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13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6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18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1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01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眼。剪烛摧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
    81e870891199阅读 622评论 0 6
  • 从项目角度出发看一项产品任务: 了解背景 核心人员确定(各组负责人以及接口人),探讨人员配置以及时间管理 驱动项目...
    olicity阅读 113评论 0 0
  • 龚琳娜为人熟知,还要追溯到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神曲《忐忑》,这首歌曲调起伏大,念词不知所云,演唱难度极高,一时间火遍...
    海边小昉wfx阅读 235评论 0 0
  • 可可早在2016年暑假的时候就开始学游泳了,正儿八经地学了十次课,蛙泳就基本合格了,然后,第二年,可爸想再给...
    芷凡bonita阅读 246评论 0 0
  • 成长路上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在你的引导下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确引导,让孩子...
    成长学阅读 22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