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榴花深红;不紧不慢,又是一季麦浪金黄。
一位同事在她的朋友圈里晒出一张蒸麦子的图片,直看得我垂涎欲滴——好久不吃烤的或蒸的麦子了,也好久不用挥着镰刀割麦子了。回忆总是美好的,但我绝不希望它重现,因为,当年收麦子实在太辛苦!
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二十年前,我们家的麦子收割时间足足用了一个月,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惊讶——你爸妈是地主吗,怎么有那么多麦田?呃,你想多了,我家的麦田不足十亩,可是收割费时却是一个月,原因很简单——麦子倒了,而且是整块地的大倒伏。在和一场暴风雨的较量中,我家的麦子吃了败仗,被暴风雨袭击得丢盔弃甲匍匐在地!那年,我还不满十岁,以往收麦子我是不用怎么忙活的,可是那次不同以往,我被彻底累坏了!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被爸妈叫醒,拿着镰刀跟着去田地里割小麦。那时倒伏的小麦只能用镰刀割或用长柄铲子铲,那种微型收割机根本收不了。那段时间,我们中午几乎没回家吃过饭,每天都是随便弄点儿方便面和饮料,在地里简单吃喝之后继续干活儿。那个夏天,我深深领教了什么是挥汗如雨,什么是汗流浃背,什么是锄禾日当午……虽然我爸妈让我做的都是最轻巧的活儿,可毕竟年纪小,即使是最轻巧的活儿到我这儿也变得极重极累。但,无论这活儿有多辛苦,你都必须得干,因为,这麦子是全家人大半年的收入,有它,我们可以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口粮;有它,我们可以买掉变现买别的生活必须品;有它,我们才能交得上“公粮”(农业税,呵呵,若不是写这篇习作,我差点儿忘了我们也是光荣的纳税人呢。)
我们大约用了十天才把这九亩多地的麦子全部割下,这速度简直拉了全村人的后腿,好在我老爸性格向来从容散漫,用我妈的话说,他做事从不知什么是着急。随后着就是把割下来的小麦装上车,拉到打麦场里去,为了方便运送,我爸直接在自家地里弄了个打麦场,但即使如此,把九亩多地的小麦都弄到场里也甚是辛苦。晾晒麦秸秆更是不易,得一遍遍地翻腾,比摊煎饼都复杂!几乎每天上午都要翻两三次麦秸秆,虽然都是我爸妈干,我只做一点点,却仍觉吃力。及至中午,爸爸就得开着拖拉机带着石碾子在一大场的麦子上碾压一圈又一圈,重复一遍又一遍。我和妈妈则要拿着钢钗重新翻晒那些被碾压过的麦秸秆,直到麦子和秸秆脱离,这还不罢休,你还需用钢钗把秸秆挑出来,然后再趁着风把尘土和麦皮扬去,剩下的才是可以磨面可以买卖的小麦颗粒。这样的劳动,我们重复了一天又一天,直到把终于变成颗粒的小麦拉回家,存放到粮囤里。
收麦期间,最期待的就是有人喊:“卖冰棒的来了,谁买冰棒!”忙得一脸臭汗,若能买个冰棒吃,那种冰爽到心里的感觉,实在是极美极惬意的享受。可是卖冰棒的人并不是天天都经过我们家的田间小路,这让我非常难过……
打麦子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突遇冰雹或者暴风雨,诺大一场的麦子,一旦被雨水打湿,就又得重新晾晒,如果发霉了,就更惨,因为那样就买不得好价钱了……
也许正是农忙的辛苦,让我迫不及待地逃离农村,并为之不懈努力。(是的,我承认,我就是不喜欢干农活儿,因为实在太辛苦。)
转眼间,我已年近三十,再也不用像二十年前那样收小麦,但那时的记忆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今天的农业生产已非常现代化,大型收割机一下地,用不了几个小时,数十亩数百亩的小麦就颗粒归仓,速度比之前强了不知多少倍。今天的孩子基本没拿过镰刀,甚至,在农忙时节,他们还在学校开着电扇吹着空调上学,他们不用放麦假,只等着七八月份放个无所事事的暑假就够了。
但我们不能说谁比谁更幸福,谁比谁更辛苦。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命运,哪个时代的孩子都有其特有的苦恼或者幸福。
童年的经历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的记忆丰盈而精彩,也让我懂得了知足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