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会说:“怎么会是我呢?我怎么可能会耗尽子女的运气?”
所有的父母都这么想,但真的有这样的父母存在。
以下三种情况,是父母不自觉做出的事,却影响了孩子一生。
1.过度干预与规划
在孩子一出生甚至还没出生时,就为他规划好了未来的路,这算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了。也许你会觉得我说的夸张了,但中国型父母有多少是包办型的父母?
从孩子小学开始,父母就为其规划好了一切“最优路径”:上最好的小学、中学,必须学理科/金融/计算机,不能有“没用”的爱好(如艺术、体育),甚至大学志愿、交友、恋爱对象都要严格把关。他们用“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来合理化自己的控制,孩子任何偏离“轨道”的尝试都会被视作叛逆、不懂事和浪费时间。
这些集中的事例,你不需要全部都做,你只数数自己中了几条?
是不是你的现实写照?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孩子最大化的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毕竟连他们的未来你都为他们设计好了,只要他们按照你的路来走。
但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可以操控的机器,他自己都说不准明天起来他的决定或者是想法有没有改变,你怎么可能提前规划好一切?你剥夺了他做决定和独立为人的乐趣。
2.长期的情感索取与“家庭角色错位”
单亲家庭或者是夫妻长期不和的家庭中容易出现这类情况,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情感上的伴侣和支柱。他们会向孩子抱怨配偶的不是,倾诉自己的孤独和艰辛,并要求孩子给予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常说的话是:“妈妈/爸爸这辈子就指望你了”、“你就是我的一切”。
你说过这类话吗?你觉得这类话对孩子来说真的合适吗?
孩子会感到非常大的压力,他会觉得是自己阻碍了父母寻求幸福的道路,也会变得过早成熟和长大,想早点为父母遮风挡雨,懂事的让人心疼。
孩子被迫过早地承担成人的情感重负,他们的童年和青春期被父母的情绪黑洞所吞噬。他们没有机会发展轻盈、快乐的自我,内心总是充满了不该由他们承担的焦虑、愧疚和沉重。
3.向孩子持续灌输“匮乏感”和“不配得感”
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父母总是向孩子强调“我们很穷”、“赚钱太难”、“我们为了你牺牲了多少”。他们拒绝孩子合理的物质需求,并将一切享受(哪怕是一次普通的旅行、一顿餐馆的饭)与“浪费”、“罪恶”挂钩。他们通过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来对其进行控制。
我曾看过小红书上一个博主写的一篇文章,她说他看到一个单亲妈妈带着4岁小娃挤公交,小娃手上拿着一串葡萄,公交车没停稳,葡萄掉了几粒,妈妈让孩子捡起葡萄。
还一边骂他:你爸爸不要你了,我一个人带你多辛苦巴拉巴拉,我赚钱多难,你还没拿稳葡萄巴拉巴拉,孩子一边哭一边捡葡萄。
看得我心情难受,那个博主最后问了一句:为什么你要生孩子?你是为了让他生下来受苦的吗?
也许博主的话有点带情绪,但孩子的遭遇也确实让我们心疼不已。
你每对孩子说一次“我们很穷”、“赚钱太难”,你就每每给孩子的内心种下了一颗毒蘑菇。
孩子内心会深深植入一种“我不配”、“好东西轮不到我”的信念。这种心态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财富和机遇。在面对好工作、好机会、优秀的伴侣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我值得去争取”,而是“我不配,算了”,从而主动放弃了很多本可以属于他们的“好运”。
以上三种情况,你犯了吗?犯了几条?我们作为父母的,每个人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我们要少做这三类行为,少说这些负面语言,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