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耳”字,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主要只是几笔横竖。然而,很容易写的呆滞。
横竖多的字写出灵动,却不容易。反而,有撇有捺的容易飞扬。楷书难于飘逸。
“耳”字首横不能太粗太硬,否则压着下方,整个字看上去极为压抑。首横应当略抗肩,粗细有度,保持在全字中的合适地位,不自负到喧宾夺主,也不可细弱过于自卑。中间两个点横,要轻盈飘逸,是令全字生动起来的点睛之笔,虚接左竖,略居中,不可太靠左或靠右,否则布白不匀。整个字看去不够庄重。
挑笔类似策法,切笔干脆,不可犹豫,出锋果断,不可失势。末笔之竖起钝勾,以助主笔支撑之力,不使基础单薄,使全字看来虽金鸡独立但有钝勾而更加稳固。庄重、飘逸、工稳、牢固,等看似矛盾的形容,均能在一个字中体察到。中国汉字书法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因此,我觉得,写字时悟到的道,远远超出字的本身。
行书的“耳”字,捏笔松动一些。
在首横和末竖挂上劲。中间点画过度要略快而自然,是节奏中欢快的部分,首尾要凝重些。末竖不必拉出许多长度,好像要表达个潇洒之意,实际短收,也许更有味道,书风更趋向成熟。
相关的知识和领悟——欧阳询写碑,是直接用朱砂写的,现在假的拓本反而很新很清晰,只是在假刻的石碑上再拓。字帖要选原大的,书店和网上很多放大本,不可取,缩小的也不可取。一切的艺术家都要经过匠人的过程,何况很多人只是业余爱好,那还怕什么写的太匠气了太工稳了,要当艺术家也许就得先当匠人。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审美,怎样去评论书法刊物上的许多作品,我觉得写的真不好看,书者本人不是大文豪,却学苏黄米蔡的风格,单临人家真性情之下的书风,豪放之后却暴漏出底蕴浅薄。点画模仿的挺像,可搁一块儿一看就是硬来,没有文豪之气,也没有韵味。
对许多古贤的书法,是否应该寻求它精神层面的那个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