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刚完成《牡丹亭》的时候,吴中文人多有贬损,骂汤显祖是要拗断天下人的舌头。而一旦戏曲界解决了曲调问题,牡丹亭也就芳华绝代天下传唱,可见世人并不怕舌头受伤,只要能唱出肺腑。
自古写情,无出于一曲牡丹亭!长生殿的爱情受国难逼迫,桃花扇的爱情被政治裹挟,而牡丹亭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家国不复在生死哪堪问。
抒情圣手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不忘拿诗经开涮,开篇就是调侃腐儒对诗经的毒害。
而汤显祖拿来试刀的,便是周南之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开启了华夏史上抒情的第一篇章。
雎鸠是何鸟,关关如何叫?
也就成了汉语诗歌史上第一桩疑案。
《牡丹亭》第七出《闺塾》是这么说的:
(末)“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
(贴)怎样声儿?
(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
(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末)胡说,这是兴。
(贴)兴个甚的那?
(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
(贴)为甚好好的求他?
(末)多嘴哩。
(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娃;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旦)这经文偌多?
(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一出学堂闹剧,生动再现了后世儒生为了维护历史中不断保守化的纲常而彻底扭曲诗经本义的过程。这种扭曲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小孩子会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求他做什么?这种场景多半和小孩问妈妈我从哪里来一样尴尬。
关雎全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为了方便我们理解,我们先来就意象和韵律两方面做点功课。
雎鸠,作为诗歌的中心意象,我们今天读来顶多知道雎鸠是个鸟。虽说这样也不妨害我们对诗的理解,但诗毕竟不是论文,我们并不是理解结论即可,我们需要进入情景去感知,尤其是是抒情诗,本身就是时空切片。诗人于特定时空所感受所体验,用语言切下,而后世另一个时空中,读到这首诗便会进入诗人所在的时空。而这种时空转换的要素,就在于意象,意象错了,那必然会时空错乱,失去与诗人的感应。
雎鸠,鸠原本指鸽子。但古人把体型较大性情凶猛的鸟也叫做鸠,典型的比如布谷鸟,由于有模拟鹰隼飞行姿势吓跑鹊类并把卵产在鹊类巢中的习性,所以留下了鸠占鹊巢的成语,表示女子嫁人后就操持夫家的产业留下自己的孩子。而鹗就是以捕鱼为生的隼类,所以古人称之为雎鸠,也叫王雎,其实就是河鹰(鱼鹰)。我们老家就在皖河岸上,河中栖息有大群的河鹰。鹗鸟于春季求偶,雄雌同飞叫声嘹亮,所以有关关之声。
荇菜则是一种龙胆目的水草。春天初生的荇菜柔嫩可食,所以诗中有采荇菜的描写。
读诗经可以不管那些子虚乌有的背景和模棱两可的引申,毕竟“诗无达诂”,断章取义也是常态。但意象和物候却不能搞错,因为即使把诗经仅仅当做诗歌本身来读,意象和物候也是最为本质的所在。
明白了雎鸠和荇菜的具体指称,我们才能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到诗人所赋何事,所比何物,所兴何感。
还有一个韵律方面的问题,首先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韵诗早于律诗,律诗早于自由诗。以韵入诗是一种来自语感的冲动,无论是头韵还是尾韵,人类最初的诗歌都是由他们当中有语感天赋的诗人在语感的冲动之下创作的,押韵是自然的选择,通过头韵来加快节奏,通过尾韵来加强停顿。甚至我们现代的词汇,就有双声词和叠韵词,这些出于格律的造词一般都是来源于诗歌创作。比如在这首诗中,诗人就创造了参差cenci这个押头韵的双生词,和窈窕yaotiao这个押尾韵的叠韵词,更过分的是还有辗转zhanzhuan这个头韵尾韵都一样的双声叠韵词。我们现在使用当然是一个普通的词语,但在汉语远远没有使用词素组织的时候,这本身就是诗歌韵律的一部分。所以关雎一诗,不仅仅是后世押单韵那么简单,而是使用了各种内部押韵手段。而一旦创作的规则成熟,语言也相对成熟之后,选择更严苛更单一的韵律规则也是为了达到更好的音乐效果。只有当诗歌本身更加成熟之后,才会允许对格律的背离,这时候就有了自由诗。
诗经是汉语最初的诗歌,伴随着汉语的青春期,带着语言早期的躁动和生命力,但又有着礼乐制度的背景,推崇一种严整肃穆的风格。所以必然是以韵律作为要点,同时又要不断调和自身甚至创造灵活多变的体格来应和规则。
落到关雎一诗,那就是节奏上的四言,符合敲打踩踏和歌唱的节拍,如果表意不够,那就用虚字或者发语词来填补,比如这里的之,并非代词,而是虚字。正因为是虚字,所以韵脚落在前面一个字上。比如第三四句,在后期汉语中就是参差荇菜左右流,窈窕淑女寤寐求,而在这里被拆分成了四言,之用来填补音符,和律不合韵。后面的采和友押韵,芼和乐押韵,当然现代汉语肯定是读不出来的,这里指的是雅言上古音,比如药字的繁体下面就是繁体的乐字,本来是一个音,只是后来读音分岔流变了。这种韵律现象是我们现代读诗经的一个难点,因为随着语言的音变,诗经已经失去了韵味。
回到我们上一篇谈到的作诗者这个话题,我们不能因为采荇菜是一种劳作,就认为关雎出自底层劳动人民之口。我们前面分析过,有周一代的贵族并非后世富豪,而是肩负开辟劳作职责的国人。正是基于这一点,有很多资料都能佐证,关雎乃是周公写给未来妻子的一封情书。
周南乃是武王克商后分封给弟弟姬旦的国土。周公的封地比较复杂,青年时随兄长参加牧野之战,攻克朝歌后封南国,但武王去世后又离开封国进入镐京辅佐侄儿成王。三监之乱爆发时,周公召公和太公都参加了平乱东征,基本平定殷商部族后。为了威慑东方各部族,周公开始在河南营造洛邑,作为成周之地,与宗周镐京互为犄角,这也是日后中国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由来。
周公还政后受封鲁国,但无法就国,于是命令长子姬伯禽率领三师东征,在三监之乱中被平定的殷商分支奄国国都曲阜建立鲁国。这也是为何鲁国成为了周礼最兴盛的地方,因为这里本身就是周公的封国。
关雎写作于周公青年时代,雎鸠求偶,荇菜初萌,小伙子姬旦遇到了心上人,于是创作了关雎,以王雎自比,写尽对淑女的爱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