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观应该是从高中开始养成的
那时我们的生活除了睡觉就是学习,每天回到宿舍洗漱完毕,阿姨查完房后就悄悄爬起来拿着书本到楼道里背书写作业,被阿姨发现后把我们赶回宿舍,钻到被窝里也要拿着手电筒背一会儿历史小册子再睡觉,怕被子透光,就是夏天也捂着大厚被子,每天都是背着背着就睡着了,不知道多少次手电筒都是开了一晚上,第二天醒来还发着一点微弱的光,后悔昨天睡着又忘关。
每天5:50闹钟一响就睁眼起床,刷牙洗脸,赶在6:00宿舍亮灯之前出发去教室,某一天要是宿舍灯亮了还没出门,就会有莫大的愧疚感~怪自己今天起得太晚了或者收拾得太慢了。
去食堂打饭的路上以及等饭的途中回忆着昨天晚上背到的历史时间点,在食堂买两个馒头夹菜,一边走在去教室的路上一边啃,夏天披着霞光,冬天和着寒风。
中午11:50下课,我们总是12:30去吃饭,刚好可以躲过人潮,利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背会儿英语单词,待会儿吃饭的时间刚好可以用来回忆单词。把怎么都记不住的单词和历史时间点记到手背上,上厕所,走路,打饭排队,吃饭的时间都可以用来看几眼,记住了就擦掉再写一波,没记住却模糊了的,就再写一遍,我已经记不清在手背上写了多少次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东方红一号的时间,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64,1966还是1969我总是傻傻分不清楚。
上大学以后,要考四级的时候,我习惯性的把单词记在手背上,吃饭的时候看两眼,这时旁边大三的学姐惊呼:哇,你也太用功了吧,吃饭的时间还利用来学习。我一时愕然,又有点悲凉,那个全民学习,全天学习的时代原来已经离我远去。
那时的我只觉得学习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生活的全部,从不觉得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有什么不妥,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刻苦和努力的,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所以习以为常了。上大学之后,我也没有再继续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的习惯了,社团的事情,家里的事情,比赛的事情,感情的问题,总是不时占据我的全部思绪,让我一度以为我应该再也回不去那个时代了,那个纯净的犹如一汪清泉的时代,里面装满了学习,干净,透明,纯粹,没有一丝杂质。
之后虽然不再时时想它,但对于那个时代的远去,心底里总是感到丝丝悲凉。直到大学的某天晚上,我从操场上跑步回来,走在路上,心里忽然感到非常澄明,我想清楚了~学习本就是生活的常态,我不用为高中的远去而悲哀,只要我心里愿意,我依然可以利用每一分钟来学习我想学的东西,记我想记的知识。只是学习的范围更大了,更开阔了,看电影时我可以去学习导演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运动时我可以学习体会身体传达给我的力量,我依旧可以利用走路的时间,吃饭排队的时间听音频,背单词,我还是当时的我,即便以后结婚,生子,生病,变老,一年四季,秋去冬来,环境可能在不停地转换,但是内心的信念可以坚守。
各种事情变得越来越多,需要我们有条不紊的去思考和处理,可能学习的时间不会太多,但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可以保持,学习本就是生活的常态,没有刻意,没有执着,只是顺其自然,顺心而为。
最近准备考研,高中种种又历历在目,今天早上把没记住的单词又写在了手背上,准备利用中午吃饭的时候再看几眼。笔芯划在皮肤上,笔油又一不小心蹭了点在袖口上,暖心又久违的熟悉感,让我陷入高中的回忆,于是暂时放下笔,写下这篇文章,纪念远去的高三,激励考研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