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载延安中学一名高中生,因遭受老师批评,以致情绪失控,愤而跳楼轻生。
每每看到此类悲剧,总是心有酸痛,心绪难宁。且一直思考,今日少年,为何如此脆弱?
十几岁的少年,人生还未登场,就已谢幕,不仅酿成个体生命的悲剧,也给家庭留下无尽的阴影。
防范减少此类悲剧,办法固然很多,但家庭的重要性,无疑排在第一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每一个从原生家庭走出去的成年人,莫不是打上家的烙印,留下家的回忆,常想家的味道。
生命成长中,父母与家庭的教育引导,是任何其它因素无法替代的。所以,家庭和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起着“立身定根”的“灵魂”作用。
于孩子而言,家庭,不仅是衣食供给的物质寄托,更是孩子精神成长的启蒙之园。当下的孩子、未来的成人,能否身心和谐,健康长成,家庭的引导培养,方法十分关键。纵观许多成功的例子,正确的启蒙方式应该是:统揽不包揽,能办不包办,有爱不溺爱,拉手不插手。一句话,对孩子,“散养”为主,“圈养”为辅。既要关注物质层面的“圈养”,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散养”,祛除禁锢,放手摔打,让孩子在磨炼中,变得更加结实。
“散养”,以孩子为中心,引导其认知能力,培养其自立意识,增强其责任担当,这是“散养”的核心目的,也是守护孩子精神成长的必要之举。梅花香自苦寒来,温室里的苗苗,经不得风雨。唯有不断放手摔打,才能提升其应对生活苦难的抗打击能力,才能使其韧性、耐性、忍性不断增强,直至风吹难倒,雨打不散。此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圈养”,则是以家庭为中心,以父母自身为中心,甚至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此种方式,虽然强化了服从意识,但消磨了孩子的天性,甚至是创新萌芽。其带来的结果,与“散养”模式背道而驰,相去甚远。家长虽能得到眼下的宽慰舒心,却失去了孩子未来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
事无巨细,关怀备至,全程包办代替的“圈养”模式,将使家庭成为孩子依赖的拐杖或保姆。一旦独自步入社会,面对人群,遇到挫折,受到打击,就有可能成为一碰就碎的“瓷器”人,或缺乏自立的“空心”人。以致一遇风吹,稍有草动,就会无所适从,无法应对,甚至不堪一击,酿成悲剧,最终走向家庭期待的反面。
放手,让孩子在摔打中,经历挫折,经受碰壁,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这个学费,人人皆付,但物有所值,任何一方无法替代,唯有孩子才是独自面对的主角。清楚了这个逻辑,关注付出孩子的精神成长,远胜于授之其一技一能。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不被难以割舍的舐犊之情迷住心神,放开时时不肯松弛的“圈养”之手,让孩子在“散养”中奔跑,定能无惧风雨,更加坚强,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