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幸在潍坊某学校的礼堂里,聆听了来自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开展的专题培训活动。大家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时机,边和教研专家一起互动,边快速地做着学习笔记,共同研讨着当下所关注的教育热点。
多数教师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可是期间也掺杂着异样之声:亲爱的,我正在开会学习,得等到十一点半结束呢,在大门口等我哦,下班电话联系哦!不见不散哦,拜拜……
那旁若无人的高嗓门瞬间引来了众多异样的眼神。可是,培训学习之前,明明有专家一再强调,将手机关闭或者静音。这异样的声音,不仅引来鄙夷不屑的眼光,更主要的,是那个教师的品德问题。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电话,但她的所作所为,却给人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
培训结束,和同事一起出门时,又一个不和谐的情景映入眼帘:只见桌面上,地上,椅子上,喝水的纸杯,卫生纸屑零零散散地躺在那里,让人看上去很揪心,很悲哀。
我想到了一些老师。不知道他们所带的班级,教室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不知道班级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他们的行为品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暂且不说这边的礼堂,实际上,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常,都曾经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己的言行不一。
想想我们自己的所做所为吧!偌大的餐厅里,老师这边叮嘱那些纪律欠缺的孩子:吃饭时间静悄悄。那边自己却跟其他老师边吃边说说笑笑;我们整天告诫偏食的孩子:多吃蔬菜身体棒,一定要吃完。
可是,再看看我们自己的盘子里,却可以任意剩菜剩饭;上下楼梯时,我们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叮嘱孩子:上下楼梯靠右走。可是,我们却可以左右随意上下楼梯。
我们整天要求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可我们却允许在广庭大众之下,随意乱扔纸屑,纸杯,我们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最难忘的一次是,当有一天我给孩子们上完一堂展示课,竟然当着众多前来学习的老师们,忘记了给孩子发放早已许诺下的奖品。看着他们红扑扑的脸蛋,面对着一双双晶莹剔透、迷惑不解的眼眸,我一时竟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于是,孩子们不相信我们了,他们在疑惑,老师说过的话都不一定兑现;孩子不遵从老师的教导了,因为他们发现老师可以带头不遵守所谓的规章制度;孩子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因为他们曾经深信不疑的童真世界,已经千疮百孔,一点都不美好。
我在深感愧疚的同时,想起了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其实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的眼睛其实是尖利无比的。他们会从活的书本中复制我们的一切,然后去模仿我们,重复我们。
因此,面对孩子,我们潜移默化的身教远远胜于我们喋喋不休的言传。事实上,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远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更具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当我决定做一个有修养的社会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当我们轻轻说话的时候,孩子一定是宁静的;当我们笑容可掬时,孩子一定是阳光灿烂的;当我们谦谦待人时,孩子一定是有礼貌诚恳的;当我们有条不紊时,孩子一定是整洁有序的。
记得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应当令学生信服,教师的行动应当令学生佩服。就比如过马路,你光要求别人红灯停,绿灯行,而自己却无视交通法规,随便闯红灯,嘴上说一套,实际另一套,说做不一致,就谈不上有好的品德,没有好品德,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呢?
你想培养孩子说做一致的行为规范,那么你本人必须首先说做一致,给学生做出榜样,然后才能去要求他人。
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永远胜于言教,为人师者,需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