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有多久没有喜欢上一首新歌了?就我自己而言,听来听去的那些歌还是五年以前的老歌。
我一度对这种情况十分警惕,因为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如果好几年没有喜欢的新歌,那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已经老了。我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已经老了,可是仔细检查自己,发现还是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有好奇心的。
可是为什么偏偏就不喜欢新歌呢?
一天上网,发现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只听老歌的人群基数相当大,而且很多人相当理性。
他们会说“不是自己厚古薄今”、“不想重复大人嫌弃我小时候的歌的覆辙”,确实是现在的歌不知道唱的什么鬼。
仔细一想,还真的是那么一回事儿。
从前大街小巷人人交口传唱的歌现在都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选秀节目,翻唱老歌,而这些节目的冠军,人气也基本昙花一现,没过多久就泯然众人。
为什么现在的天王天后那么少,有一个可能性很大的原因——就是打击盗版。严厉的盗版政策非但没有保护好音乐产业,反而却使得它越做越小。
我小时候,歌手发新专辑后,如果想要听到是非常方便的,买盗版磁带就行了。后来更简单,直接网上下就行了。这样哪个歌手比较火,是非常容易比较出来的,因为歌就放在那里,想听就能听。觉得好听,事后还会买正版。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由于社会各界反复呼吁打击盗版,歌手的新歌网上基本下不到,付费才让你听。这样一来,现在哪首歌好听哪首歌比较火根本就无从比较,也就不知道谁比较红了。
于是听歌的人越来越少,歌手越来越不为人知,知名度一小,愿意买单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好歌、好的歌手基本都看不到了。
如果周杰伦晚生十五年,他能火起来的概率不超过10%。因为你很难想象当年靠盗版《范特西》红遍两岸三地的他,现在有多少人会掏钱买他的专辑。而正是因为现在歌坛后继乏人,也使得周杰伦能够持续红两代人这么久。
其实免费的商业策略是和互联网产业非常搭的,互联网产业的盈利模式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但是不清楚为什么互联网+音乐这么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产业偏偏要放弃这种清晰的盈利模式。
歌手的专辑虽然免费,但是可以吸引最大数量的听众。听众的基数大了,自然愿意付费的人也会更多。不然你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月薪四千的女生拿出一半的薪水来供养小鲜肉。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你足够红。
只要一个歌手足够红,专辑的收入其实只占TA收入的一小部分。广告、通告、综艺节目、演唱会等等都是TA们变现的渠道,八九十年代以及两千年初期的歌手都是这么红过来的。但是就是因为要打击盗版,最终使TA们失去了走红的基础条件。“如何分饼,决定了饼的大小”。歌一旦不为人知,那歌手后续的盈利模式都无从谈起。
作为一个仍然热爱流行音乐的中年人,希望歌坛能够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而不要老是一打开电视就看到那几张老面孔轮番走穴。如果有歌手、有唱片公司能够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盗版,不要那么“嫉恶如仇”,我觉得年轻一代歌手们的星路会越来越好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