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我一直想减肥,也列了计划:比如每周二、周五下班后去健身房,运动的衣服也装在包里带着,可是每次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又开始找借口:哎呀,工作太忙,还得加班,没时间去,下周再去吧……
可是虽然我还没有行动,但是我已经觉得自己好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一样。我心里就想,既然我现在在减肥,怪辛苦的,回家路上就买点吃的喝的吧……但是又不能摄入太多热量,不利于减肥,要么就买点无糖饮料喝吧。
你看这件事搞不搞笑:我自己制定了减肥的目标,可是还没去几次健身房,体重还一点没降,反而养成了喝无糖饮料的习惯……
后来我反思了以下,发现自己是在把这件事情当成是一种惩罚,而不是要追求的目标。
但是工作明明更辛苦呀,减肥还有利于身体健康,为什么我还是不愿去运动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大部分都有明确的边界,比如要做某个工程项目,项目周期多长,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深度,从头到尾需要做哪些内容,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我知道过完这两个月,这个项目就结束了,这件事情就不会再纠缠着我了。
而我们自己想要定的目标,通常不是这样的,比如读书、减肥、戒烟戒酒戒毒等,这些目标都是需要形成习惯,伴随终生的。不然读了几本书就放弃了,减了20斤又反弹了,戒了烟几年后又复吸了,这样也就意味着目标失败了。
因此,我觉得实现目标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内化”。
《成功、目标与动机》这边书里讲到:
如果一个目标被“内化” ,你会得到因内在动力增强而带来的诸多好处(比如更强的创造力,深入 的分析能力,更强的工作渴望),你还能避免奖惩带来的麻烦,也无持续监 控的必要。
“内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好处——我们能通过自己全情投入的 目标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但是具体怎么来“内化”呢,这本书好像没有讲,比如我知道阅读有好处,可是我就是不想读,那么应该怎么让阅读这个目标“内化”呢?
参考《人生逆袭,只要做到这五步》这本书里给出的方法,可以列一个表格,把目标带来的好处和坏处都列出来。
这个表格里的好处可以慢慢加,如果上边这个表格里的好处比坏处多了,就说明你是真正觉得追求这个目标是值得了。
再反思一下自己前一段时间减肥的经历,自己虽然知道应该要把目标内化,但并没有真正去分析一下这个目标的好处和坏处,比如我还是觉得健身带来的好处没有多于它耗费时间带来的坏处,自然也就从内心里抵触。
因此,我觉得如果想更好地实现目标,一定要好好花精力把目标“内化”,不然就变成了拿目标来“惩罚”自己,这样又怎么可能坚持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