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有关柴桑县等方面内容,涉及到两汉。汉朝系代秦而起的以刘邦为开创者的刘汉王朝,即西汉(前汉)和东汉(后汉)总称。两汉统治前后持续400余年。两汉同秦朝是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的第一个时期,因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之格局,奠定封建帝制政治体制之根基,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历史的了解,我的感觉,应当是有文献记载与考古调查相结合,是个耗时耗力的事。"年代越早,资料越少",有关历史的资料来自考古发掘的研究的比例越大。两汉距今2200多年,可谓算是早。
现在一些人对于两汉历史的研究,主要依据的文献资料,是被称为"前四史"的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编年体史书《汉记》《资治通鉴》,再辅之以汉晋时代的一些古籍。但对于我们一些民间爱好文史探究者来说,对以上文献资料接触得还不全面。因此更感慨于资料的缺乏,使许多问题的确认难以深入下去。
西汉疆域图元始2年(局部) 图源:中国文化大学 编者配图
至于有关汉代柴桑县等方面的佐证资料,掌握的也是少而又少,存在的空白点太多;加之一些资料不是照抄正史,或者是来源不明,或者有虚饰改窜。另一方面对一些史事鲜有考古调查,故而造成对某些问题的定论、确认,出现取舍不当、甚至互相抵牾,留下诸多疑问或质疑。现根据几天前得悉的微信,对几个问题,摘录部分史籍记载片段,做个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
一、关于汉时九江筑城问题。对于此问题在九江有两种说法,一是灌婴所筑,其依据是晋张监《浔阳记》中的"湓城,灌婴所筑";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的"汉高帝六年,灌婴所筑"等;另一种说法是陈婴所筑,其依据是宋《宾退录》载:"考纪及传,灌婴踪迹未尝到江南","今江西郡县城隍多指为灌婴,其实非也"。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各说各有理,尚无令人信服的定论。但当年开筑九江城应当是有这个事实的。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至今又未有故城址新的发掘发现,当时城池的具体确切位置、城池的规模、结构等等,还是个未知数。但从我本人理解来看,还是倾向于灌婴筑城的说法。
二、刘邦灭项羽后,于公元前201年10月定陶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国号汉,先定都洛阳,后迁长安。汉代地方行政区划,一级为郡和王国;二级行政区划为县,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此外,在皇太后、皇后、公主的食邑名邑,列侯的食县名侯国,都是与县同级的区划。据《历代郡国考略》和《汉书·地理志》等书记载:"豫章郡,高帝置"。"县十八""柴桑,莽日九江亭",这是现今发现最早记载豫章郡名和柴桑县名的历史文献,亦可说明柴桑县应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所设。
东汉地图(局部) 图源:中国文化大学 编者配图
三、据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由孟昭华、王涵编著的(《中国历代国家机构和行政区划》所载:"刘邦在消灭异姓诸侯王韩信、英布、彭越等六王以后,废英布的淮南国,改封刘长为淮南王,徒都寿春(安徽寿县),仍领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又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轮《九江县志》主编张人鑫的《九江溯源》中的叙述:"汉高祖六年,分淮南置豫章郡,领县十八,七日柴桑",辖境相当于今浔阳、濂溪、柴桑区及庐山、瑞昌市地。今九江市辖区域内同属豫章郡的还有彭泽(今湖口、彭泽及都昌、安徽东流之一部)、历陵(今德安)、艾(今修水、铜鼓)、海昏(今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奉新)、阳(今都昌与鄱阳县各一部)等地。
四、柴桑县于汉初设置,隋开皇年间(581~600)并入寻阳日县。唐武德年间(618~626)又在原柴桑县址置楚城乡,历时800余年。柴桑县系由柴桑山而得名。《山海经》说道:"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冷石赭"。《中国地名大辞典》又载:'晋陶渊明家于柴桑,即此。"附近尚有明代修建陶渊明祠和墓。
三国鼎立图(局部) 图源:中国文化大学 编者配图
关于城址所在地,清光绪《江西通志》引《大清一统志》云:"柴桑故城,今治(明、清德化城)所在地西南九十里。楚城驿是其此。"明嘉靖《九江府志》载:"柴桑县在郡西九十里,汉置柴桑县,属豫章郡,隋改日湓城,唐武德五年(626)改楚城,今为楚城乡"。省、府、县志都认为柴桑县在楚城乡,今称荆林街或楚城坂。荆林街的《吴氏宗谱》也有所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06)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万衣在《浔阳吴氏宗谱叙》中写道:"人所称荆林路西地,即柴桑地"。由此看来,今柴桑区马回岭的荆林街,是汉代至隋代的柴桑县城所在地的可能性较大。
荆林街三面环山,左为康阳坂,右为楚城坂。楚城坂,地势平坦,河流发源于庐山。这里东倚庐山,北枕长江,南临番湖,是南来北往通道。考古工作者在访问和调查过程中,搜集到一些有关柴桑城址的传说,如"东门观""西门铺""南门冲""北门桥"等。还有一些与周瑜有关的传说故事,说"周瑜死在芦花荡,葬在马头山"。相传是周瑜"点将台""跑马埂""跑马场""系马桩"关马墙"等遗迹。
为了取得有价值实物佐证资料,考古工作者还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试掘。在荆林街毗卢寺,开了8条探沟,清理了一座晋代残墓,采集的标本有绳纹板瓦、简瓦、瓦当、网钱纹砖以及六系青瓷罐、青瓷碟、青瓷碗等。在距荆林街1公里的富民林场,发现了约数百亩的墓葬区,1980年发掘清理了一批东汉时期的砖室墓葬,砖纹为同心圆和网钱纹,出土的器物有陶罐、壶、钵、环、案等,还有王莽时期的布币和五铢钱。
东晋统一图(局部) 图源:中国文化大学 编者配图
在荆林街、富林农场和马头山采集到西周时期的实物,有印纹陶罐的系、耳和口沿,还有鼎足,陶质为夹砂红陶、灰陶、硬陶和软陶,纹饰有绳纹、云雷纹、回字纹等十余种。从调查和试掘情况来看,这里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是人口比较稠密而分布又较广的居民定居点,在汉代这里己具备建县所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从采集的标本和附近的东汉至晋代墓葬分析,初步可以断定这里是古代柴桑城址,它是汉至隋代江西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关于九江早期筑城的时代和准确地点,争议一直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据,史料方面则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