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用第三眼美女的概念来形容最后落地爆款的科技产品。我读后结合自己最近遇到的选书困惑,发现同样可以应用这样的比喻来看待书。而那些最后对我改变最大的书,多数时候就是第三眼好书。
李笑来老师对于选书的方法,提出了看出版次数和数量。然而我发现用这个理论,很可能会选到很多畅销书。这些畅销书由于占据了流量头部,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销量很大。但我读后会发现并不一定真正适合我,其内容也过多的倾向于传授受众喜欢的浅层概念。这类书很多都是第一眼美女,看起来顺眼,读起来也觉得惊奇。唯一的缺点就是读完了剩下的东西比较少,很多内容并非严密验证过的知识。我在订阅了得到专栏候,也陆续买了得到上面开专栏老师出的一些书。这些书和得到的专栏一样,都是偏于第一眼美女的性质。当我们用时间的维度去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三五年后这些内容的价值几何呢?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每年听起来都很high,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2017年他讲的那些内容?今年他说的小趋势这些概念,在五年十年后,是否对于我们还有意义?
阳志平老师对于选书说了几条标准,其中就有不买国内专家的书,不买专业的新书。他推崇的是那些处于知识源头的书,属于比较底层知识的元学科书籍。这一类书籍,有点类似吴军老师说的第二眼美女,发现其美所在需要一定的素养。这些书很多读起来都有点难,在基础比较薄弱的时候,甚至很难理解其美所在。欣赏这第二眼好书,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得到的好处也会很多。这样的书会出现在很多名人的推荐书单里面,在豆瓣上的得分也会很高。但我买回来看的那些,却好多读不进去。不要说输出和行动,连输入都无法顺利完成。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可能最适合的是第三眼好书。很多书看起来写得不怎么样,作者也名气不大,在豆瓣等网站上的评论也很一般。第三眼书籍如同第三眼美女,不那么显眼,接触久了才会发现其吸引自己的地方。和吴军老师说的第三眼产品不一样,第三眼好书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别人没用的书,但很可能能和我的经历产生共鸣,从而让我产生了改变。在读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一书时,我就受益非常多。然而我的好几个朋友却说这本书很普通,我刚查了一下在豆瓣上的得分也只有7.8。
也许是我现在所处的阶段还比较低,对于好书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只有偶尔的一些书能促使我改变。但我想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习也是分成不同阶段的,不同阶段需要不一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