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小时候听到这句话我就会有一种狗尾巴草挠了我的手心的感觉,痒痒的,忍不住想挠一挠。所以每逢中秋,我就会格外的关注月亮。细细的看它的纹理、它的走向,确认它是否真是这样,可惜小时候我是没见过天文望远镜的,肉眼观察了几年,却是从未发现有什么不同。现在知道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可我却没了再去分辨的兴致。刻在脑海里的月亮像个透亮的白玉盘子,又圆又大。
老家有座庙堂,过节时就是它烟火气最浓的时刻。每逢大节,庙堂里都会举行祈福活动,与其说是祈福,它更像是不同村落举办的一场聚会。这天大家会停下手中的农活,带着瓜果,带着纸钱、香烛、鞭炮,齐聚在庙宇。看到熟络的人,就会聚成一个小的角落,一起话着家长里短,一起叠纸元宝,一起跪拜祈福,一起吃斋饭。散场后,又会约着下一次的聚集。
那时的庙堂祈福大都如此,即使过节常有这种活动,但总是大人去的多,小孩参与的机会是很少的,我也只去过几次,可能是嫌小孩太闹太吵。有一年的中秋夜,就是和奶奶一起去的。当晚有僧人诵经,诵经时庙宇很安静,只有诵经声和偶尔铜謦的敲击声,大家跪在蒲团上,姿态虔诚,默默的祈祷。诵经完毕后,就有人烧着纸钱,点好香烛,对着一座座菩萨跪拜,口里也都念念有词,外面响彻着鞭炮的“噼噼叭叭”声。直到夜深人群才会各自散去。这时的月亮,圆圆的高挂在庙堂之上,庙堂的琉璃瓦就像洒了水银一般,汩汩生辉,月光下的庙堂也亮的光明坦荡。
我和奶奶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还有很多同行的人。路两旁是满是稻茬的田地,还残存着丰收后稻谷的芳香,也有萤火飞舞。月亮毫不吝啬它的光,寂静的光辉铺满一地,把一地的坎坷照的无处遁形。这路就和白天一样,不需要路灯,也不需要手电,只是白天它是土黄色的,夜晚它是灰白色的。
平日里常听说的是月亮里住着嫦娥、玉兔和吴刚,我也总是这样想象着,有一座华丽的宫殿,宫殿旁有棵月桂树,有个男人在砍树,而嫦娥和玉兔该是住到宫殿里了,我从未见它们出来过。此时的月亮光洁白滑,看不清月亮里住着谁,我想着是月亮被翻了一个面,等节日过后它就会翻回来,那时候又能大概看清里面住着谁了。
确认十五的月亮是否十六圆,是我小时候过团圆节的必要的章程,陪在我身边都是亲爱的家人,那时候的月亮可真圆。此后,月亮照常升起,而有的人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