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朋友这个词越来越少的出现在我的字典里。这个时代,如何定义“朋友”显得难立标准。我越来越多的观察到,似乎所有人都可以在几分钟内定性为朋友,甚至素未谋面、未曾有过只言片语的来往都可以称作朋友。“只要你也喜欢XXX我们就是朋友”;“这里是XXX,扩列,是朋友转,别瞎我”。这些在我们看来很熟悉的场景让我对朋友这个东西越来越confuse 。
在我看来,朋友是和你发生过故事、并且你觉得值得长期来往的对象。这里的故事不需要轰轰烈烈涕泪俱下的深刻,也可以是一些小事:一起为文艺汇演做准备啦、小组活动在一组啦、经常在食堂排队遇见啦等等。往往两个人之间从陌生人变成朋友只有一层壁垒,那就是说话。也许两个人看的很眼熟了,问别人也知道对方姓名了,但就是没说过话,所以不熟。只要哪天你们搭上话了,就熟了。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没有一个深交的挚友,那他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挚友和朋友又不一样了,并且针对个人而言要求不低。他需要和你产生共性吸引或者优势互补,两个人来往很舒服很自在,并且都是真心对待对方,把对方当作自己很好的朋友。
举两个例子。
我有一个认识13年的闺蜜,我们从幼儿园相识、在同一所小学和初中。但是高中,我们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她去了另一个城市,我因为个人原因去了国际学校。说实话,我从来不是在她有困难、伤心的时候第一个冲到她身边陪伴、安慰她的人;也许也不是最懂她的人;我们也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但维持我们这么长友谊的原因大概就是无时无刻的相互牵挂和仪式感。我们在每一个重要性节日,新年、六一、生日、圣诞都会互相送礼物。她喜欢送很多小礼物,把礼品袋装的满满的;我喜欢送一到两个精致的礼物以表心意。我习惯了大包小包的幸福感,她也欣然接受用心挑选的祝福。于是在每个节日,都会按时收到对方写的小作文和满满的礼物。虽然我们在学校也许只是见面打招呼,中午拿饭或者放学也没有走在一起,但是我们总是留心观察着对方的生活。比如她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一盒画着梵高《星月夜》的蛋酥,因为她知道我很喜欢这幅作品还是个骨灰级吃货;我在写给她的每一封信的落款都用荧光笔写上她idol的名字,因为她是个很忠诚的粉丝。我们可以一句话不说,也可以说个不停;我不需要为她的新友谊吃醋,因为我知道她很在乎我。今年过年的时候,我突然收到她发给我的图片,内容是她给我写的信,因为地理原因,无法亲自给我,但即使我们隔了520.9公里,我也会跋山涉水把爱和思念送给你。
我有一个4年的男闺蜜。我们是从同桌开始、逐渐熟悉、彼此相伴。但说起如何建立这段闺蜜情谊,总是会鼻头一酸。在我和一个男生分手的时候,几乎崩溃;我也不知道是赌气还是怎么,带着哭腔问他愿不愿意做我男闺蜜,他呀,考虑了一天最后答应了我。在和他当同桌的近一年时间里,从对未来的规划到你怎么又新买了一支笔,从玩各种奇葩游戏到上课偷偷吃零食,我们关系越来越好。我一直很希望能一个男生保持很好的关系,能和他一直维持到现在的关键点应该就是随性、真实和陪伴。我和他之前在一个班,所以大大小小的事能帮的我都尽力。他是一个比较大条的人,简称直男,但是他也没有缺席过我的生日。我很了解,也接受这样的他,这是最真实的他。我不想逼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一定要做些什么我喜欢的事,我了解并且喜欢这样的他。同样,我们也不在一个高中,但是我始终无法忘记在高中开学一个多月时,他和朋友设法约我出去玩缓解我和男友因为冷战尴尬的气氛;在我分手之后每天和我打电话安慰我开导我,即使他真的不会安慰人,但是字字戳心、非常真实。我也尽己所能,在他情场失意的时候和他谈心、逗他笑,告诉他我会一直在。我想要的并不是他告诉我他被我感动哭了,而是出于我对这段感情的在乎、他对我的重要程度,想告诉他我希望我们可以做彼此最好的异性朋友,一直一直走下去。
他们俩应该是我这么多年以来最在乎、最知心的朋友,也是我觉得真正诠释了我心中“朋友”这个词的人。我们因为巧合相识、因为来往相知、跟着岁月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