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友中有一位二胎妈妈,是个晒娃大王,但是她的晒不让人烦却让我从中感悟到了许多。二宝不会走路时,她敢让二宝在刺啦啦的草地上爬行、在大宝乒乓球练习场的台阶上攀爬;二宝跌跌撞撞学走路时,她敢放手;大宝不到十岁,她敢让她独自参队到外省参加比赛。在她的敢中,大宝二宝茁壮成长!这位宝妈的敢,就是一种信任,对孩子智慧的信任,放手让孩子独立探索,在这种信任中,孩子学会了动脑得到了成长的机会。
其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摔的时候,肯定会有远离妈妈痛哭的时候,这位宝妈也心痛不已,但是她从不埋怨孩子,而是鼓励并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表达出感受,也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表达出来。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样的宝妈的爱是智慧的爱,孩子将会获益终身了。
从这位宝妈身上,我终于明白我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情形是忘记了的,但从我母亲与我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时就会知道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妈妈了。当我的女儿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时,(这当然是小孩子天性使然)我的母亲会严厉地在边上大叫,唉哟,你跳吧跳吧,会掉下来把腿跳断掉;当我的女儿跑时,她会在后面大叫,唉呀,你跑吧跑吧,会把腿摔断……诸如此类!
其实她只是想要在高声的叫骂声中制止孩子的行为,也更是在高声的叫骂声中表示着自己的恐慌与焦虑。
但是,母亲却不知道,正是这每一次的恐吓,将孩子一次次试探着伸出的、对周边世界好奇与探索的触角最终被斩断,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而长大后又被时时批评为不能干。这就是成年后的我!
先捆其手脚,不允许练习,待其长大却又期盼可以翱翔!这就是大多数华人父母的表现吧。
其实,哪怕是尚不会用言语表达的孩子,也本能地懂得保护自己的。在大人看来危险得不行的行为中,其实孩子内心本能地已做了判断,安全还是不安全?会不会伤害到自己?孩子的任何行为对于TA自己而言都是一种探索与成长。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判断常常会有小失误,以至发生一些小的摔跤事件,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这本来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与机会,如果大人不允许孩子出错,并将自己的焦虑与不信任时时地表现出来,这个孩子便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畏惧。
这便是长大后的我的畏惧感来源了。使得我进入社会时,怯懦不已;当了妈妈后,常常惊慌无措;甚至自至现在,女儿回来,先生在家,我依然会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宁可孤独着,一个人在家便自在了,因为不用害怕有人时时用不信任的眼光评判自己。
另一方面,我也不可避免地成长为母亲这类性格:焦虑与担心。因为自己畏惧,不敢,因而也更容易焦虑与担心。
当我们担心时,担心这个词是向外的,指向是另一个人(家人、伴侣、孩子、朋友),追根塑源其实是一种不信任。难道不是吗?当你不信任对方的行为处事时,担心便出现了。于是,提醒、啰嗦等等,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焦虑,想要找一个出口。这个焦虑的指向是别人。
很多年前,我驾车与朋友前往外地。因为是我的车,更因为朋友那时学开车的时间没有我长吧,去的时候一直都是我在开车,路程六小时。
回来的前夜,其实我睡得特别不好,可以说几乎是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疲惫与倦意时时在困扰着我,但是除了休息了一个小时或半小时的样子让朋友开车,我又继续开,堵车,共用了九小时。回到家,可以用累瘫了来形容。为什么不让朋友开?就是一种不信任。
前天晚上,先生一位朋友母亲去逝,我们必须前往去吊唁。吃了晚饭,突下倾盆大雨。先生又喝了点酒,我不得不在这样的一个漆黑的暴雨的夜里驾车。那是一条国道,路窄弯多,有一段甚至在修路。而雨大到雨刮都如抽筋般乱舞,都难以迅速刮净。雨夜中,对向的车一辆接一辆,让本就窄的路更窄。
虽然先生是坐在边上的,可以稳定我的情绪,但是我其实感觉好吃力好吃力。因为暴雨,能见度太低,而路况又不熟悉。但是因为路窄根本不可能停在边上等雨停或等雨小,除了顶着风冒着雨继续向前行别无选择。我简直恨不得把头伸出玻璃外去看路,说实话,我都想哭了。先生看出我的紧张与恐惧,他说,我来开,你相信我好吗?这个天气不可能有查酒驾的,你要相信我有把握,并且你要相信我能控制自己我才这样说。
当然,我的驾车技术实在是太菜,完全无法与先生可比拟的。但是我担心万一有查酒驾的,虽然那点酒对于他没问题,并且在这样的雨夜里,以他的性格也会清醒无比地小心。并且同时,我知道我已根本无法再继续驾车了,我几乎看不清楚路在哪里。所以,终于到了一处稍宽的路我们迅速交换了位置。先生边全神贯注地开车,边继续说:你相信我!因为先生担心我埋怨他白天不去,非拖到这时候才去,所以一路上不停地安慰着我。
当然,当晚,一切顺利。现在想来换先生开是对的,因为相对酒驾被查的结果,有可能失去生命的代价当然更大更可怕。
今天去给我父亲扫墓,结束后回来的路上,先生为了走一条近路,走到了一条正修的路上。换着过去,我一定会恼得不得了。因为本来就高速免费,结果……但是,自始至终我没有说什么。内心里明白,其实他也后悔了,什么都明了。我如果埋怨他一点意义也没有,除了让他接收到我的不信任,并严重影响我们的心情。
为什么我们对父母逆反,因为从小获得的就是一种不信任感,狠狠地伤害着你。
父母总认为你这不行那不会,他们自己行。恨不得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挡住来自社会的所有风雨,殊不知这样的结果便是将孩子与社会隔离。所有的担心,其实就是一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很伤害人,小时候的伤害再次激发出来,于是逆反心就出现了。我们左不放心右不放心,其实就是一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感觉会激发出你内心的某个旧伤,让你瞬间发着!这就是逆反了!
我们总感觉自己什么都行!而别人不行?
还有的人总喜欢说:注意安全!我特反感,因为这就是一种不信任!
母亲到了现在,八十岁了,连自己出她住的这个小镇都不可能,但是却依然习惯处处想要帮你出谋划策,想要事事做主。 这就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但是,她觉察不到,她认为的是她在为你好。如果你不听,就是你不知好歹。
这也是我曾经犯的错。现在终于觉察了。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信任?
从写友小蓝妈妈的身上我得到了启示:任何人都是平凡普通人,都会有焦虑与担心并心痛。当妈的谁不心痛自己的孩子呢?当妻子的谁会不牵挂自己的爱人呢?可是,如果我们任由自己的焦虑蔓延、任由自己的担心恣意,你将收获一个懦弱的孩子;在亲密关系中,你将无法获得幸福感,并同时伤害着孩子伤害着亲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自己亲身感受所获得的心得。
我的父母正是这样的父母,在我幼小时,让自己的焦虑与焦燥恣意表达,完全不顾及我的感受,甚至完全地认为孩子是没有感受的,只能承受。造成长大后局促的我、无措的我、容易惊慌的我。完全无力感时时困扰着我!
父母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成长中的我深深接收到一种完全地不信任感。
那么治愈并克制自己的焦虑成了学会信任最重要的一环!
大人们只是一直在强忍着,忙着做作为大人应该做的事,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其实大人也会疼。大人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疼与焦虑,允许自己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给自己的疼与焦虑找一个出口,治愈自己才能成就身边人尤其是孩子。所以,作为一名大人,你要学会允许自己难过时,好好难过,不逃避不害怕不遮掩……
根源找到了,下一步便是治愈!当然,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找到病源,然后带着病痛活下去。
同时,学会不要让自己在不好的情绪中待太久,因为好的情绪还在排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