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序章之后的第一篇随笔,竟然是悼念一位昨天刚刚离世的朋友。
今天在公司研究 Facebook 的 Growth 团队和 Marketing Partner 的时候,意外看到几年前一起参加第五届孔子行脚活动的朋友发了一条内容古怪的状态,愿橘子姐安息。初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不是我理解错了,这是什么情人节的新玩法吗?但点开话题组,却发现许多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纷纷在纪念她,让人脊背发凉。
扔下手头的工作立刻去搜新闻,第一个关键字是“台湾,飞机失事”,没有,第二个,直接写了她的名字,一条刚刚被抓取的页面呈现在眼前。
台湾一女博士生游日本车祸身亡
没错,确实是她,走了。
大三那年学校选派我作为 20 人团之一去参加由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起,会同两岸三地多所知名高校的第五届孔子行脚文化交流活动。橘子姐那年刚刚博一,在池上团队的两岸小伙伴中是作为学生最为年长的人。说来还让我奇怪,队伍中唯一另一个同为博士的人是以带队老师的角色出现的,她这么尴尬的定位能和我们玩到一起吗?但为期 14 个日夜的相处,让我的顾虑烟消云散。我在她略显娇小的身躯中看到了陌生人最大的善意,在她时刻挂在嘴边的微笑中看到了拥抱生活的执着热情,在她全神贯注的投入中看到了对公益和奉献的赤诚向往。她细心、和蔼,是我们工作上强大的后盾和生活上温暖的港湾。那份对事物发展的坚定地美好向往以及信念,让消极避世的我深感惭愧,不由得被她的一片热枕深深地感染。离开池上的时候,偏乡的娃在车站里三圈外三圈地把橘子姐围个水泄不通,哭得涕泗横流。孩子们用最真诚的心不舍于她的离开,我想我们队伍中的每个人也都一样。离开台湾前的最后一个夜晚,黄老师和橘子姐,当然还有小轩姐,三人驱车急驰,赶上我们做的大巴,带给我们每个人临行前的礼物。我收到了橘子姐给我写的一张卡片,在我以为这就是结局的时刻,才发现她对我那么细心的关注与认可,对我的肯定与信赖。令我动容,更令我在孤独冷漠的大环境中找到了温暖人心的存在。
说好要一起去游遍大好河山,说好来年再相见,却这么不通情理地先走了。因车祸死于非命,还是坐在驾驶位后排,这个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座位上,同行的其他人只受了轻伤。
伤感之事有三。
其一,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某个意外的相关人,从没想过如此小概率的事件会降临到本来就不多的认识的人身上,更从没想过第一次就来得如此猛烈和彻底。这让我重新思考该如何认识活着的生命,该如何不留遗憾地去生活。她的死,我认为是上天的不公,把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力量从人间夺走,多么不通情理!唯有此刻才能深深地理解,如果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度过,自己的心态会有多么的不同。
其二,代词下的新闻,为了客观事实而摒弃了人性。数篇新闻报道中,橘子姐的名字只在第一次介绍时出现,之后便以“死者”代称。这用法本无过错,只是在认识的人,至少是在我看来,听上去是多么难受。人固有一死,早晚我也会被挂上这个名字,但区区两个字把她所有的性情与个性削个干净,变成了冷冰冰的一句横尸,简直是强加在不幸上的残忍。人活着,与周围的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故去,抛下数不清的挂念和羁绊。人既然有情,死后也会牵念人心。对于陌生人,这只是一个代词从现在时变为过去时,而对于认识她的人而言,温蕴犹存,如此敷衍真乃雪上加霜。
其三,不明事理之人的胡言妄语,无知到令人愤慨。大概是网络环境中虚拟的安全感,给了这类人说话不负责任的自由。诸如以下几条的评论赫然纸上。
台湾人死尽了才好,剩下的都是中国台湾人!!!
去日本死掉的台湾人,哈哈
终于“落叶归根”!
活该
咎由自取。
拿素昧平生的亡灵娱乐自己的政治信仰岂是君子所为?能力不及无能随心所欲地勾画自己的政治地图,但至少可以做到对陌生事物的审慎态度。古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了解的事情不轻易地主观臆断,这要求很难吗?
生活还在继续,无奈的同时也令我沮丧。人命关天的大事,却没有人可以驻足为她停留,我们都还有自己的事情去做,自己的前途去奔波,最大的缅怀也只有这份真挚的心意。想一想,不免有几分悲哀。就像偶尔红极一时的时尚潮流,一阵风浪过去之后,所剩下的东西,不多。
借用李玉刚的新单曲《刚好遇见你》中的几句歌词做结。
因为我刚好遇见你
留下足迹才美丽
风吹花落泪如雨
因为不想分离
因为刚好遇见你
留下十年的期许
如果再相遇
我想我会记得你
缅怀徐子惠姐姐,愿你在天之灵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