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三 写正史的工科硕士】
文:李彦 编辑:刘金金
欢迎关注收藏 盗文抄袭必究!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周皇武则天决议一举铲灭吐蕃,令名将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领军讨击入寇临洮的吐蕃大军。第二年三月,两军大战于洮州素罗汗山,唐军竟遭惨败、死伤无数,王孝杰仅以身免。
此战过后,本图铲除边境祸患的唐廷却因大败而陷入困境。但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延伸,武力所不能解决的争端必然最终仍会由政治协商处理。而为武则天摆脱这一不利局面,正是今天的主人公、唐朝最伟大的外交家——郭元振。
一、侠义见称
郭元振少时便有大志,以豪放义气、不拘小节著称,十八岁便考中进士,被命为任通泉都尉。但他为人放荡不羁,竟然率部众劫掠境内百姓。武则天听闻之后,将其诏入宫中问责,谁知郭元振口才了得且文笔尚佳,令武后大为拜服。
此时的唐廷于万岁通天元年三月抗蕃遭致大败,而蕃军主将论钦陵也因吐蕃国内政局动荡被迫遣使求和。但获得大胜的论钦陵狮子大开口,竟要求唐廷废除西域四镇驻兵,分割突厥十姓的土地交由吐蕃。
西域四镇自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废置后,直到上元元年(674年)由王孝杰率军出击才得以光复,而突厥十姓早已被纳入唐朝势力范围,此次吐蕃携大胜之威逼迫唐廷放弃两处战略要地,武则天自然极不愿意。
然而唐廷既需要和平时间来消解败果,又对吐蕃的过分要求无能为力。正当朝臣上下为此事烦恼之时,武则天却发现郭元振熊胆极大且具雄辩之才,正是出使吐蕃讨价协商之事的最佳人选,武则天随即下令命郭元振随吐蕃使者赴逻些打探虚实。
二、磋商争锋
胆大而又心细的郭元振前往吐蕃,于野狐河(今青海察汗乌苏河)与论钦陵会面协商,郭元振和论钦陵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而又平和的嘴上斗争。
论钦陵首先发难,他说吐蕃此前有意向唐朝求娶太平公主,以修两国之好,但却被唐廷拒绝,吐蕃恼怒才因此发兵劫掠甘州、凉州,此乃李唐而非吐蕃之责任。
郭元振则立即回击道:“你父亲论东赞胸怀大略,但仍服侍我朝,此前遣使通婚是为求代代相好。谁知你不遵守旧礼,竟然屡次侵犯我国河湟边塞之处。父亲通好而儿子断绝关系,这是孝顺吗?父亲侍奉我朝而儿子叛乱而去,这是忠心吗?”郭元振雄辩了得,一席话将论钦陵指责之意尽数推翻,反而以忠孝之义大加责备论钦陵。
论钦陵见不讨好,于是便不再客套,直奔主题:“西域四镇诸国以及西十姓突厥时常反叛,有时归顺吐蕃,有时又归顺唐廷。恳请唐廷拔除西域四镇,分割突厥,使其国人自立自守,保持中立,既不归顺唐朝也不归顺吐蕃,这样一来我们两国也不必为此纷争了。”
论钦陵名义上是解决两国在西域和突厥的纷争,实际上是逼迫唐朝退出在此地的势力争夺。郭元振深知钦陵之意,迅速反驳诘问道:“十姓四镇,很早我国就驻扎镇守,以确保通往长安之路的顺通,并无他意。且此前一直相安无事,为何现在会起纷争呢?吐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论钦陵被驳斥的张口结舌,只能全盘托出他经略十姓四镇的缘由:“我取西突厥之地是为自保,突厥部落久居吐蕃边境,快马骑士七日之内便能包围我国都逻些。西突厥是我国一大患,因此我才要求划分其地以求国安。”此外,论钦陵再次申明为求两国安宁才得以诚心求和。
郭元振听后立即驳斥:“此前贵国多次遣使入唐,趁我边军懈怠而举兵袭击,这难道是真心请和吗?”论钦陵听闻之后,自知无理沉思良久,对天发誓此次求和之真心,旋即“罢兵散卒”。
三、归国献策
郭元振在获得论钦陵的答复后,便携同吐蕃使者一同返京,向朝廷禀奏吐蕃之虚实诉求。唐廷上下是绝对不愿将十姓四镇之地拱手让出,郭元振深知武后之意,便提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国家非恡四镇,本置此以扼蕃国之尾,分蕃国之力,使不得并兵东侵……必实无东意,则宜还汉吐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当以与蕃。”
郭元振认为吐蕃绝不会轻易请和,倘若唐廷直接回绝则留人口实,所以提出让吐蕃退出吐谷浑青海故地,凭此交换唐朝退出西突厥之地。郭元振此举既未回绝吐蕃求和之意,也深知吐蕃不会交换吐谷浑故地,因此将议和难题推给吐蕃,以此拖延时间。
此外,郭元振深入吐蕃之后,查明论钦陵与吐蕃赞普之间矛盾深重。吐蕃赞普此时已经长大成人,试图收回权力,便不可避免地与掌握吐蕃军政大权的论钦陵兄弟发生摩擦。因此郭元振建议唐廷对议和一事久拖不决,致使吐蕃上下离间,此后必有转机。
四、形势反转
果不其然,就在唐廷与论钦陵在西域、河湟之地息兵磋商后不久,吐蕃国内形势的发展便证实了郭元振的预测。
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部爆发了其建国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军事政变。
时年二十三岁的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在大臣论岩的秘密协助下,以狩猎为名,召集兵士屠杀论钦陵心腹亲党两千余人。领兵在外的论钦陵听闻后举兵反抗,最终仍兵败自杀而亡,其弟同为一时名将的赞婆则携钦陵之子莾布支投降唐廷。
本因败仗而陷入困境的唐廷就在郭元振的谋划之下,竟然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边患拔除,而此时的郭元振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通泉尉。
武则天深知郭元振之才,于长安元年(701年)便将其提拔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此后郭元振又升迁为右骁卫将军,就任安西大都护,为唐朝边境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元振长期远离京师,驻守于边境偏远之处,处理交错复杂的民族问题。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军事能力,郭元振既能不损害国家利益,又能维系民族团结,其功绩绝非常人能及。
然而对于国家民族做出如此贡献的历史人物,却已经埋没于青史之中,无人知之。笔者谨以此文,以示尊崇。
参考文献:
[1] 林冠群.武则天时期李唐反击吐蕃之探讨[J].
[2] 张启揆.略论郭元振[J].
[3] 盖金伟.郭元振《论去四镇兵疏》校注[J].
[4] 王小莆.唐初安西四镇的弃置[J].
[5] 李中和.吐蕃王朝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