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赶在这个日子档口又买了一批书,想来我也是看书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买书的速度,而买书是我唯一一件在任何时候都不纠结的事情。拿到新书时的心情远比买一件衣服,一双鞋,吃一顿大餐,甚至去到一个新的目的地更激动,因为一本书打开之后,给我的是一个新的世界。
为什么说“读书是我唯一的救命稻草”,这么说是不是太绝对了?其实一点也不,在众多解救自我的方式中,唯一能给我希望就是阅读。这种方式拯救的是我的灵魂和精神。这些年来,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太多不好的事情,化解那些悲伤甚至是悲痛的除了眼泪,就是读书了。
有时候我会问我自己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哪本书?我头脑里会闪现很多很多,会把自己看过的通通回忆一下,认真的告诉我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平凡的世界》。尽管它在艺术创作上没有什么惊为天人到与世界名著比肩的地步,它只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符合时代的一部作品,然而它却在我的某一阶段的精神世界起到最强劲的激励作用,真的是激励作用。能让我在很多个艰难的时刻擦掉眼泪继续前行。
一本书好与不好,对作者很重要,对读者不是最重要。因为读者喜爱与否最关键的是能否撞击到他在阅读时的心情,恰好在某一刻击中了读者内心产生了共鸣,那对于读者就是好书。
通过读书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里,去感受里面人物的命运,会发现生活里的一切都不新鲜,都曾发生过,只不过在另一个时空,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本身是很奇妙的,而看的越多越是如此。
在书里获得某种情感体验与自我审视之后,对人性的理解会变强,对他人的苦难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对自己的认知会更透彻。
正因如此我喜欢看小说,看国内外各家写的各种文学小说,因为那里有世间百态,那里有善恶美丑,在人物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你在人间看到的都能在小说里找到,不仅如此还能得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历史的,社科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伟大的小说一定是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
最近大火的《人民的名义》看得人很多,很多人捧着手机在追剧。里面有一集提到,侯亮平形容祁同伟是于连式的人物。这于连是谁?正是《红与黑》里的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没有看过《红与黑》又怎能知道于连是谁,把它仅仅当做一句台词。很多人都觉得读书不会让一个人怎么样,在今天的社会更不会再有改变命运之说。可我看来读书真的会让一个人饱满有内涵,甚至与众不同。
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看着车水马龙,我总是觉得自己跟周围的人不一样,我肯定跟他们不一样,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当然,从外在来看我跟周围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甚至根本在很多方面不如人家。可是我仍旧倔强的认为,我跟他们不一样。
也许这是我感知的与众不同,在我一厢情愿的世界里我高大着。
然而我相信,这源于我对阅读的喜爱,尽管它还没有让我登峰造极,却已经让我灵魂得到救赎,让我更有信念存在于世。我很难想象在如果这一生没有书籍的陪伴,那会是怎样穷凶极恶的生活。我不断用书中的人物来梳理我的思想,树立我的信念,塑造我的灵魂,让我更加容易去接受眼前的世界,真实的世界。
有人宣扬“读书无用论”,从某些角度,似乎有合乎情理。但实际上这绝对是错误的。不读书,消亡的不只是书,更多的是文化、礼仪、修养、尊重、冷静、理智、清醒,以及对国与国、人与人的正确看法。你觉得不读书,不影响你吃饭睡觉工作挣钱,那是因为你把读书当做和打游戏看电视剧一样的生活消遣方式而非生活进步方式。短时间内不会影响你,当然你若习惯浑浑噩噩,那么长时间也不会影响你,毕竟一辈子不看书也不会怎样,浑浑噩噩的人多了。
我更多的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书,通过阅读来找寻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生活,解读出更好的世界。从我自己的感觉来说,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有很强的画面感,想象着自己就是角色之一,我拥有了另外一种身份和人生,这种曼妙之感应该和从事演员工作一样吧,自己实现不了的人生可以在书中来一回。
阅读会上瘾。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于是想看的就更多。小时候总听说知识是浩瀚的海洋,那时候没什么感觉,而现在深有体会。看着满满一书架子的书,看着书脊上的书名,联想每一本书的主人公和各个人物,假如这些人物都活在同一个时代那会是怎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朋友圈里有很多人都在分享关于阅读的帖子,这说明读书已经在更多人的内心产生了作用。也许你还没觉得读书能给你带来什么,那一定是因为你读的还不够多。
世界读书日,与君共勉。
要相信热爱阅读的人生,一定比这纷繁的世界更精彩和纯粹。
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