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的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极致的清冷与孤寂,它不是缓缓渗入骨髓的阴冷,而是一种瞬间将你冻结的、带有强烈冲击力的感官体验。诗人用两句话,构建了一个无比辽阔而又无比寂静的深夜世界。
先看上句,"寒砧万户月如水"。这是一个广角镜头。声音的来源是“砧”,也就是捣衣石,这是古代秋夜里最常见的声音,家家户户都在为远方的亲人准备过冬的衣物。但这声音前头加了一个“寒”字,一下子就定了性,这不是温暖的家常,而是带着凉意的牵挂。更厉害的是“万户”,这声音不是零星的,而是从全城成千上万的窗户里传出来,汇成一片,在水一样清冷的月光下流淌。这里的月光“如水”,不是温柔,而是冰冷,它把整个扬州城都浸泡在这片清辉和无边的砧声里。这是一种属于人间的、弥漫开来的集体乡愁。
而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下一句,"塞雁一声霜满天"。如果说上一句是广阔的、持续的背景音,这一句就是石破天惊的一声绝响。从“万户”的喧闹,镜头猛然拉向高空,聚焦于一只“塞雁”。这只从边塞方向传来的孤雁,只叫了“一声”。就是这孤零零的一声长鸣,划破了整个夜空。
紧接着,是神来之笔——“霜满天”。雁的一声悲鸣,怎么会带来满天冰霜?这当然不是物理现实,而是一种惊人的心理感受和艺术夸张。诗人的意思是,这一声雁鸣是如此的凄厉、高亢、寒冷,以至于它仿佛有了一种魔力,能将空气中所有无形的寒意瞬间凝结成有形的冰霜,撒满整个天幕。这是一种听觉上的寒意瞬间转化为触觉和视觉上的冰冷。声音仿佛有了质量,有了温度,它不再是虚无的,而是可以感受的“霜”。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于这种宏大与尖锐的对比。前一句用“万户”写出了人间无尽的、低回的愁绪;后一句则用“一声”写出了天地间最极致的、刺骨的孤单。那一万户的砧声,仿佛都在为这一声雁鸣做铺垫。当雁声响起,所有的愁绪都被这一声带到了最高点,然后凝结成霜,覆盖了一切。诗人作为一个身在驿站的旅人,他听到了城中的砧声,也听到了天上的雁鸣,这两种声音最终都在他心里汇成了一种感觉,那就是“霜满天”的、无处可逃的孤寒。这是一种何等惊人的笔力。
日月朝暮丨寒砧万户月如水,塞雁一声霜满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唐代: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zhēn chǔ...
- 赵嘏(音gǔ)是晚唐诗人,我们不一定熟悉,但在当时名满天下。 1, 赵嘏有个雅号叫“赵倚楼”,是杜牧起...
- 《凉思》作者:李商隐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