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见过一篇新闻报道,说道宝鸡一小学生主动扶起一位不慎摔倒的老人。老人不仅蹭破额头,还出现呕吐现象。11岁的车艺妙主动上前查看老人的伤势,为老人清理呕吐物,用自己的水杯给老人漱口,并向周围的大人求助,让他们打120。
刚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既惊讶,又感慨。惊讶的是,扶起倒地受伤的老人这一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今可以被写成新闻来报道表彰。感慨的是,这个社会的道德和信任究竟缺失到了何等的地步?
该新闻让我想起了近几年关于“扶不扶”的争论。有人说扶,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看到老人倒地受伤,作为崇仁尚德的炎黄子孙,我们难道不应该搭把手吗?而有的人说不扶,却也情有可原。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出于“正当防卫”,对倒地受伤的老人视而不见,又有谁能以什么理由来批驳他们呢?
虽说大多说人口头上讲着该扶,可其实,怀疑和猜忌的种子已深植人心。在这一事间的背后,我看到的是社会信任的缺乏和社会道德的丧失。
社会中难免的“老鼠屎”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以牺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为代价,利用他人的同情心发财;吃瓜看客们在唏嘘之后,以此为由,很好地隐藏了自己“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冷漠心理;“机敏”的小人又发现了一条生财路;而受害者在吃一堑之后也长了一智,开始对一切“倒地之人”进行恶意揣摩。于是,不良风气由此传播。
那到底扶不扶呢?我认为,扶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一个老人在我们面前突然摔倒,一个有爱心有良心的人其实是不会想这么多的,而是会本能地冲上前,伸出援助之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先揣摩一下,那个倒地的是不是骗子,未免也太令人心寒了。换个角度说,也许就是差了这么几秒,一条鲜活的生命可能就会逝去。到那时,我们难道还能心安理得地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吗?
我认为在“扶不扶”这个问题上,我们缺少了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许倒地的是个骗子,可万一不是呢?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这也不能成为我们摒除良心视而不见的理由。我突然想起了小悦悦的悲剧。小女孩前前后后一共被四辆车撞了,期间路人无数,却没有一个扶起她的。我不禁想问:有什么是比生命更珍贵的?又有什么是比挽救一条生命更重要的呢?我认为,对于“扶不扶”这一问题的争论,折射出的其实是我们对生命的轻视,又或者说,是对他人生命的漠然。试问,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当做是最珍贵的东西,如果人人都怀着希望无畏地相信着这个世界,那还会有用如此恶劣的手段生财的人吗?还会有这么多见死不救的人吗?
我想新闻中的小学生车艺妙之所以能如此无畏地帮助老人,也许是因为她只是个孩子,不懂这其中所谓的“利害关系和套路”,只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做着自己认为理所应当做的事。可笑的是,这世间还有如此多的“前辈”们,自持着经验,做着连孩子都不如的事,让这个本就炎凉的社会更加炎凉。
信任需要我们维护,而维护的第一步,则是我们自己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