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从终极问题出发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按我自己的经历来举例。我当年读的是大专,由于三流高校的身份设定,周围的人容易让自己生活在一个低标准下,每天逃课打游戏,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但是我并不满足于此,只有为自己定制一个更高的标准,才能取得一个更好的成就。
为自己定制一个人生的最高目标,并以此为第一原则。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 赛道假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其实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赛。
- 低关联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关联。正如乔布斯所说,人生其实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一开始看不到有什么意义,但若干年后也许会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 僵固型心智。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习惯于使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与之相反的就是“成长型心智”,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走出来的,我们并不需要去惧怕失败。
- 零和博弈。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竞争中总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共赢”的办法。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过去人们常常因为选择极其有限而痛苦。而现代生活物质丰富,机会众多,人们往往会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
一般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很难做到精细化的思考。只是粗略地去审查易得的、显然的选项,一但找到合适的选项后就会停止其他选项的排查。
以找工作距离,很多同学在找工作这件事上是这样的:一但被公司录取,并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这份工作究竟合不合适,坑多不多,就直接答应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公司一大堆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采取“纬度分析法”来对一件事进行拆解,例如:薪资、福利、工作时长、加班问题等来对一份工作进行评价,然后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采取纬度分析的,这时候就只能听从我们的内心的声音了。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总是会设立一个又一个的转折点,比如中考、高考、各种考试,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一个选择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多年以后,一个新的选择也可以覆盖原来的那个关键的选择,使人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或者回到原来的轨道。
985毕业不一定就能出任CEO,大专毕业也不一定要去搬砖,真正重要的是你想要选择走哪一条路,你给自己定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自我”并不是凝固的,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形成。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