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教一节课,全校大教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2018年,我们学校在各个年级扎实、有效搞好教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共读、共教、共写”这样大教研的思想。本学期,我们的“共读一本书”活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昨天我们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的老师开展的“共教一节课”活动也非常成功,并且要求听课老师都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和想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使我们的“共读、共教、共写”活动划伤圆满的句号。
不同的年级的老师“共教”一节课有几个优点:1、可以让老师了解自己教的这节课的知识在中考试卷中的位置和分值以及中考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老师所有的老师看到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年级讲授时,侧重点的不同要求不同,看到不同的老师好的授课思路,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启发。
3、可以解决学校没有所有老师大循环的情况下,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使每位老师在活动中将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初一初二都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中考中以何种形式出现,对中考不再感到神秘可怕!
关于评课,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评课是用教学理论来评价教学实践,用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评课是一种评价,有科学可言,当评课以口头形式来表达时,它又是语言的艺术,是说服和说理的艺术。在评课中主要是解决,这样教好不好?为什么?应该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都有所发展。-
记得上一次在参见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时,张老师在一节课上,讲了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多种求法。有的老师认为,有些方法太难,会造成学生接受困难,这样处理不合适;有的老师认为一题多解,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发散思维,是优点应该提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评课的标准不一样,怎样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呢?我觉得,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有一个,当前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好课的标准,这个不落伍的标准是我们备课的目标,也是评课的标尺,如果这个标准落伍或定位不准,就会出现以上的问题。
我认为备课和评课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已经从过去的三维目标发展成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习目标要定位准确、简洁明确,不仅教师自己知道,也要让学生指导。
二、少教多学。是否有1—2个板块让学生充分展开学习,效果怎么样?怎样展开?有几种学习形式?课堂结构分为哪几步?是否符合学习内容的特点?
三、深度学习。课堂中是否使多数学生主动参与投入?生生互动是否自然出现?学生能否互相评价、追问质疑、补充纠错?小组学习是否能够互动?知识的学习是否是在经历,是否做到理解、联系与综合?课堂学习中,学生是否有充分思考、表达展示的机会,是否有独到精彩的见解?知识的掌握是否能从多角度变式掌握?
四、智慧导学。教师有没有引导和激发学生投入课堂学习?教师是否在注意学生、倾听学生回答,适时适度的进行启发指导?教师是否能够运用多媒体,引导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能够“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
五、核心素养落地。学习的结果是否在充分思考讨论交流中得出?是否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发展?教师用那些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否将“知识的课堂”转化为“生命的课堂”?是否激发学生的愉悦感和期待?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堂改革中,可能我们的转身还不够华丽,还会有遗憾,但是,当我们在评课反思的时候,教学艺术就会在不断减少遗憾的程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