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老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2011年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畅春斋主杨秀和编写《晓阳书画》一部。同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人要遵循道,道法自然。万事万物都要遵守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人本身就是道的化身,人的出现必然有道的理由;人类的命运并不是凌驾于道之上,而是依道而行;体道、悟道、而行道、与道合一,才是人生的最究竟。
首先说,没有国家哪个权威部门来给谁认定为书法家,只是大家的一个约定俗称罢了,有时表达的是对其艺术的肯定,比如启功等大家。另一种是表示尊重,更多表达的是尊称,不用当真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只要入了各级书法协会,就可以被称为书法家了。
古代毛笔字是工具,人人都是用得着的,从上学开始就接触毛笔,是用一辈子的。就象今天小学开始有计算机课程一样,想学知识不会写毛笔字怎么可以,所以古人写字好从一定角度上说是正常的,写得多了自然就会好一些。看一下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哪一个都不是刻意写之,都是一定状态下的随意为之,是自然的情怀流露,所以很多人莫名其妙,怎么涂涂抹抹还有写错写漏字的《兰亭序》、《祭侄文稿》被人如此推崇,放在现在,别说国展了,县展也参加不了的。
我曾经问过我的恩师刘汉春先生,怎么您的字那么多变化且随性,但却从不失章法,是怎么想出来做得到的?刘汉春老师告诉我,这不是想的啊,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搞文字工作,一天的写,毛笔写、刷子写,墨汁写、油漆写、纸上写、布上写、木头上写、墙上写,标语、报纸、标牌、牌匾,什么都写,写得多了,不用想,怎么都能写出来。
所以看老师写字,从来不挑笔,是个笔就能写,没有笔,木棍扎点棉花也能写,没法比、没法比呀,而我老师的师傅夏午樵先生的独门绝技是“指书”,就是根本不用笔,用手指写书法,这真是书法界的一代宗师。
现在人爱说提笔忘字,连字都忘了,更何谈写的好呢?原来还写写钢笔字,现在电脑、手机打字,连钢笔用的都少了,何况毛笔呢?所以有朋友问我怎么才能写好毛笔字,我总说只要你拿起毛笔来,就算是个书家了,已经比好多人会写了,怎么拿笔先不用管它,我们没有视频没有影像,谁知道王羲之怎么拿笔呢?你觉得怎么写舒服就怎么拿,我师爷夏午樵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
古人留下那么多的碑帖,看看喜欢谁的字体,拿过来照着写,这就是写字的第一步——临帖,管他是什么字体,篆书可以隶书也可以,不一定是楷书,因为字体变化是按照篆隶楷行草发展的,先学隶书,可能更容易找见感觉,等写得像了,什么笔法、字的结构也就基本掌握了,再换一种贴,再临,就会发现原来古人写字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这时候你对于字的变化就有认识了,等临过四种贴以上,喜欢什么风格你基本就确定了,下功夫多看多临这种风格的贴。
然后就可以研究一下章法了,什么是四尺整开、对开、斗方、条幅,怎么落款、怎么盖章等等,找人刻个印章,没有印章是不能算个书家的。试着自己写首诗,照猫画虎落个款、盖个章。挂起来欣赏几天,看看是否舒服,不舒服的地方重新写的时候注意,慢慢就找到感觉了。什么时候写的舒服、自己看着舒服,你就可以叫做书家了。等别人也看着舒服的时候,恭喜你,别人叫你书法家的时候,承着吧,当然,是尊称罢了。
所以,书法要求的是境界和思维的合一,突然想起了庄子。
《庄子》中《齐物论》的核心,是表达了“万物齐一”的理念。很多人理解“万物齐一”都是看作“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这句话表面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底色却是“无感”的。中国的经典其实并非西方哲学著作一样逻辑溯源,而是一种体验的表达,是有感在其中的。
“万物齐一”是一种感受,即当你学问通达,感知相融,才知道,所有万物,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源头不断衍生的。这是一种整体全息的感知,并非分散个体的某种联通。只要你有艺术体验,即能从内在明白这个道理。如若无感,则理解其实无从谈起。
无感而看有感之书,只能降解为概念的记诵推衍,其实已经差之千里。而很多研究,多是看多方他人的注解,来猜那个本意是什么,这都是做外家功夫,没有体验则很难深入其中,只能做文字功夫。
比如庄子提出的“三籁”的说法。我们现在听到一个优美自然的音乐,常常会赞其为“天籁之音”,而“天籁”的概念即来自《庄子齐物论》,除了天籁,还有地籁,人籁。
《齐物论》中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籁”其实是指排箫,这里是以乐器作为比喻,说的是人的意识层级不同,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
地籁,是风吹过地上的自然孔窍而产生的声音。这也是埙一类乐器最早模拟的具体情境。古人观察到这一特别的现象,进而会将其提炼成为乐器,用提炼后的乐器吹奏,则是人籟。
二者的区别是,一个是自然中的两个因素相应而产生,即风和地上的空窍相合。另一个是用人的呼吸代替风,用取自自然的素材做成的乐器吹奏,是人为的一种升华。这里是以排箫为例,即是以竹做排箫。
地籁和人籟,是取法自然而人提炼文化器物的过程。在中国书法的书体中,地籁则如同甲骨金文,是将自然之象记录,并未有太多人的思维成分。而人籟则如同隶书、楷书、行书,是人提炼后的一种应用,是用了人的思维对原有进行了改造。从书法的艺术性来说,这也是两种境界。
地籁是初始的模仿临习,而人籟则如同自我意识的贯入。故而地籁与人籁也是一种艺术认知的两种状态,即由学他人的“无我”到自我意识的“有我”层面。
关于庄子的“三籁”说,成玄英注释中说:“地籁则窍穴之徒,人籁则箫管之类,并皆眼见,此则可知。惟天籁深玄,卒难顿悟。”其实,地籁表达的是人所看到的一种“没有规律的现象”,这是一种表面,要知道人的感知是一种以自我感知能力为中心的,故而地籁的象即是一种未察觉规律的现象。
而人籁则是人用人的另一种技术模拟了这一现象,即发明乐器。其实乐器就是对之前所观察之象的一种模拟。而“天籁”则是一种更深的境界了,故而成玄英认为其“深玄难悟”。如果说地籁和人籟是可以通过现象总结分析而理解的话,那么天籁的理解却的确需要一种体验了。
没有体验则无法感知到,只能归到所谓“境界”的名相中,其实境界是要“入境”才能体会,不能只做名相归纳就放过了。文中对“天籁”的描述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这个意思是人籁虽然有自我意识,却是一种刻意,且表达是有限的,故而无法“吹万不同”。而地籁的确可以“吹万不同”,却是无意识的,不能自已。
所谓天籁,则是有规律支配的自然。地籁是人没有察觉规律的自然,二者之区分是因人的感知规律的有无而产生的。因为自然就在那里。如郭象注:“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人所察觉的万物现象背后本有一个规律,故而“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所有现象都是规律使然因条件具足而产生的,而人是以自我感知为中心去判断的,并会赋予自己的情感表述。比如“阴风怒号”。故而人所听到风的怒吼声只是对风声的表述,除了风,还有谁呢?
憨山大师曾说:“齐物论之下手工夫直捷示人处,只在‘自取、怒者其谁’一语。此便是禅门参究工夫,必如此看破,方得此老之真实学问处。殆不可以文字解之,则全不得其指归矣。”
故而,天籁则是一种有规律支配的自然,是人的一种对终极规律的认知境界。人籁是人自我的一种认识,地籁是对现象的认识,天籁则是对道或客观规律的认识。
在书法中,称之为天籁的,则是大草书。草书也如韵律表达的规律一样,既不是刻意为之的控制,也不是无所规律的乱写。写草书其实是获得一种自如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在某种规律下的自然发动,故而大草书的作者也并不会十分明确下一笔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也如同天籁一般,其实三籁说的是证道的过程。由地籁的现象观察,到人籁的自我总结,到天籁的本体认知。自然规律显化为现象本来并没有分别,是人的认知能力不同才有不同层面的认识和表达。
《齐物论》中记载子綦说:“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丧我”并非迷失丢失自己,而是去掉了自我的一种执着。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境界,则是“观、记、忘”三层。
从最开始的观察现象,到对现象的模拟,再到印证最后的规律。前两者都是以“我”出发看问题,到最后的“忘”才到了去掉这个执着的观察点,从更全息的角度去印证规律。也就是书法所说的“心手两忘”。这时候人成为了一个载体,非我写字,而是某种规律通过我而表达出来。
故而,地籁是最粗浅的一种现象观察,是感官整理,如同取象而做象形字,也如书法初学临帖;人籁是将观察细化而模拟,是去粗取精,如同为便捷而有不同书体,也如书法有了自我表达意识;天籁是转换了观察点,进入与自然和道的同频,如同大草书,不写而写,不是人的书法表达,而是书写规律的表达。
“书法的章法有界格式、疏朗式、随款式、界格信札式、文识各半式、团扇对联式等。形式有中堂、横幅、条幅、条屏、扇面、斗方、册页、手卷、对联......”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有时候同一幅作品,以不同的章法和形式展现,便别有一番韵味。
书法的艺术魅力,国画讲“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书法亦同样注重用墨。著名新闻人、作家淮君总编辑说,节奏感是音乐的生命,同样也是书法的生命。
国画讲“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书法亦同样注重用墨,其丰富变化绝不仅仅五种,有浓墨、淡墨、焦墨、干墨、湿墨、渴墨、涨墨、宿墨、冲墨等等。
书法的艺术魅力,国画讲“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书法亦同样注重用墨。著名新闻人、作家淮君总编辑说,节奏感是音乐的生命,同样也是书法的生命。
“如果说用笔与结构是书法的筋骨,那么用墨则是书法的血肉,书法线条通过飞白、枯润、浓淡的变化,而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或凝重,或清远,或萧散,从而将作品的内蕴得到了拓展与升华。”著名新闻人、作家淮君总编辑说,节奏感是音乐的生命,同样也是书法的生命。
天籁的境界中,人是一个过滤网,自然和道穿越我们而表达为德。这才是古人所说“自然”的境界的本意。人成为了自然,并不是那个执着不动的观测点。
这个“天籁”的境界,也如同奥修所说:你可以在各处找到主观的艺术,如绘画、诗、音乐等,它由情绪而出,自头脑而生;但是客观的艺术则是来自于心的空性,你成为一把笛子;一枝中空的竹子,于是,宇宙透过你歌唱。
庄子的七重境界:身外、外物、外生、彻悟、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按照我对人生的理解。
1、身外:其实就是破身见,净化自我的过程中,第一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破身见。如果不破身见,不突破身体这一层皮,没办法进入出世间法,更没办法进入真正的修心。你只是一个波浪,你却忘记大海的重要和联系。
2、外物:接纳万物,开阔心灵的局限性,打开心灵的无界限。超越名利得失。我们的一切滋养都是法界给予,学会感恩法界的养育。
3、外生:接纳所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地球毁灭,一切生命将灭亡。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世界,你能活下去吗?珍惜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生命。
4、彻悟:开悟阶段,破除身外、外物、外生的界限,进入悟后起修。自净其意,不断的净化、净化、净化。心静下来去内观,去开启智慧眼,看到身外身内俩个虚极的世界。破除空间界限,来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行境界。
5、见独:了悟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无我,了悟到万事万物的因果和缘起甚深。看到完整的道,看到无和有的转变。看到物体和生命,看到舞台和背景。见到别人看不到的境界,看到完整的世界,看到二元对立是中性的世界。
6、无古今:超越时间相,活在当下。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看到历史长河中,生命只是白驹过隙。当你要抓时间,你却永远抓不住。当你要抓生命的流失,你却只能活在当下。生命是无奈悲哀,却无比的神圣。从而开启天眼,看得越远,智慧就会越高。超然一切,随波逐流,随顺因缘。
7、不死不生:活在永恒的现在,生与死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把生命交给法界,快乐绽放生命的光彩。活在无界限的世界里,永不设限。没有我慢,没有卑慢,慈悲善待一切人事物。平凡平实平淡的接受生老病死,当死亡来临时,接受神圣的转变。人生不过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最终来到,无学无修自作证的境界,天上地下,任我逍遥游。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作品汲取二王笔意,颜柳风骨,又有欧体俊秀和赵体灵动之气,楷书疏朗爽健,行书收放有度,隶书古朴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书妍美多姿,先后在宜昌、武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烟台、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端庄俊秀,肥瘦相宜,方斗之间见真功。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秾纤折中、清雅自然,楷书圆熟洒脱,气势奔放,古色古香,流畅自然!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