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每天早晚雷打不动刷牙,挤够牙膏、刷满时间,可一咧嘴笑,牙齿还是透着一股黄气。明明已经很认真了,为啥牙齿还是白不回来?其实,牙齿发黄的原因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刷牙只是口腔护理的第一步,还有很多 “隐形因素” 在悄悄影响牙齿颜色。
一、这些 “外部染色”,刷牙很难彻底清掉
牙齿表面并不是完全光滑的,上面有很多微小的纹路和凹凸,甚至还有牙缝、牙龈沟这些 “卫生死角”。如果经常接触色素重的食物,这些色素会像 “颜料” 一样慢慢钻进这些缝隙里,光靠刷牙很难彻底擦掉。
比如咖啡、浓茶、酱油、红酒、可乐,甚至是深色水果(蓝莓、桑葚),里面的色素会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上。如果吃完后没及时漱口,色素就会和牙菌斑 “绑定”,时间一长,牙齿就会被 “染”成偏黄或偏褐的颜色。
还有吸烟的人更明显,烟草里的尼古丁和焦油是强着色剂,不仅会让牙齿变黄,还可能形成黑褐色的烟渍,这些污渍黏附力很强,普通刷牙几乎无法清除。
二、牙齿 “内部发黄”,刷牙根本碰不到
有些牙齿发黄,问题不在表面,而在 “骨子里”—— 这就是内源性着色,是牙齿发育时就埋下的 “伏笔”,刷牙再认真也没用。
比如四环素牙:如果在牙齿发育阶段(儿童期、孕期)服用了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会沉积在牙本质里,让牙齿变成黄色、褐色,甚至灰黑色,而且颜色会随着年龄加深。
再比如氟斑牙:长期摄入过量氟(比如喝了含氟量超标的水),会影响牙釉质发育,牙齿表面会出现白垩色斑点,严重时会变成黄褐色斑块,表面还可能凹凸不平,更容易藏污纳垢。
另外,牙齿受伤(比如撞掉过牙齿)也可能导致牙髓坏死,牙齿会慢慢变成灰黄色,这也是牙齿内部的变化,和刷牙无关。
三、“认真刷牙”,可能只是 “看起来认真”
很多人觉得自己 “刷得很认真”,但实际上刷牙方式错了,等于白刷。
比如刷牙时间不够:牙医建议每次刷牙至少 2 分钟,但很多人几十秒就结束了,牙齿表面的牙菌斑还没被彻底清除,时间长了就会钙化变成牙结石。牙结石是黄色或棕色的,牢牢粘在牙齿上,刷牙根本刷不掉,只会让牙齿看起来更黄。
再比如没刷到 “死角”:牙齿内侧、牙缝、牙龈和牙齿连接的地方,都是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如果刷牙时只刷外侧,内侧和牙缝没清洁到,这些地方的色素和菌斑就会积累,让牙齿整体看起来发黄。
还有牙刷选择不对:牙刷毛太硬容易损伤牙龈,太软又清洁力不足;如果牙刷用了 3 个月以上,毛已经变形,清洁力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效果。
四、年龄增长,牙齿也会 “自然变黄”
牙齿最外层是牙釉质,它本身是半透明的,下面的牙本质是偏淡黄色的。年轻时牙釉质厚实,能盖住牙本质的黄色,牙齿看起来更白;随着年龄增长,牙釉质会慢慢磨损变薄,牙本质的黄色就会更明显,这是自然老化的结果,和刷牙是否认真关系不大。
想让牙齿更干净?试试这些办法
知道了原因,就能针对性改善了:
把牙刷 “升级”:用电动牙刷(清洁力更强),选择软毛或中软毛,每次刷够 2 分钟,记得刷内侧和牙缝,刷牙角度呈 45° 对准牙龈沟。
别忽略牙缝清洁:每天用牙线或冲牙器清理牙缝,避免食物残渣和色素藏在里面。
定期洗牙:牙结石只能靠牙医通过洗牙清除,建议每年洗 1-2 次牙,及时把顽固污渍 “搬走”。
减少 “染色源”:少喝咖啡、浓茶、可乐,吸烟的话尽量戒掉;如果喝了,及时用清水漱口,减少色素附着。
内源性问题别硬扛:如果是四环素牙、氟斑牙,可咨询牙医,通过冷光美白、贴面等方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