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离开大学那会儿,不食人间烟火,以此逃避窘迫的生活和没有规划的未来。一次裸辞后,在付完房租后就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中,居然还写了一篇名叫《奢侈品》的小短文。大概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吧,所以标榜清高的自诩为“最奢侈的奢侈品,应该是人的品格”。
工作后几年,基本生活逐渐安稳下来,不时有了些文青式的格外消费,似乎是在辛苦的日子给自己一些安慰,生生产生点幻觉 — 还是差强人意嘛,也还不是那么太糟。但始终不算是买过什么真正的奢侈品,总觉得一个包、一双鞋、一件衣服花掉工资的1/x,还是太“奢侈”了。
最近一两年,因为工作应酬的需要,所谓人看衣装,还是添置了少量有质感的大牌的鞋包首饰。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再教育之一,经典牌子的经典款式,从设计到材质,的确体验很不一样,是一种价值和美感的凝结。并因此开始留意起各牌子的口碑和款式,心心念念中开始有些着迷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至少有几个原则,1)认可一个品牌和一个产品的价值和调性,我才会买,而不是追风或盲目比价;2)基本上都是自己买,而几乎不接受任何人贵重的礼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从走进奢侈品专卖店会犯怵、到逐渐有底气的去和看人下菜碟的sales assistant云淡风轻。
身边以及可见之处,还有更多年轻的女孩,在比我年轻许多时、就有了很多很多“好东西”。换作10年前的我,可能就会嗤之以鼻,觉得是两个世界的人;换作5年前的我,可能觉得理解困难、充耳不闻;而现在更多的是好奇的打量,像是看社会万象一样更为平和的去观察众生相。
以及这么十年下来,不谈什么“奢侈品奢侈的是品格”这样务虚的话(很多大牌的确是fashions fade,style is eternity,从这个角度上讲,品牌品格的确是核心价值价格体现),我也似乎逐渐能体会到奢侈品sales看待不同客户的心态和眼光不同。
当我有能力用一个月工资买一个包包的时候,其实也远做不到这么潇洒,生活中还有太多太多需要花销、需要筹备、需要考虑的用处。所以,真正能激起奢侈品sales眼光发亮的,绝不是我这样,拿这点工资或者积蓄,精打细算买的人;而是那些写在脸上的carefree的adored child。
是的,所谓世俗意义上的白富美高富帅,世俗意义上的奢侈和昂贵,更多就是这种carefree的样子罢了。难不在于一两个包包或首饰的价格,难在于当世人还在为生计、为房子、为医疗、为孩子操碎心时,还能真有底气或装出有底气,可以carefree的去任性取舍与挥霍。
但再又一想,即便是要达到这种carefree的状态,其实也是可以有量化目标的,也许也不是完全100%的没可能实现的。那到底什么是奢侈呢?
carefree中,奢侈品带来的品质感和炫耀感都是边际递减的,现在一个小东西就能换来好几天的开心,carefree时说不定是有再多好东西都换不回来了。那奢侈的是什么?
奢侈的,是活在这世上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无论快乐也好、苦闷也好、超脱也好、伤痛也好、有品也好、无品也好,都是一去不复返了,不可替代,就此一样孤品。一个物件、一件事、一个人,或就是自己而已,能留下或留不下一些印记。如同参加一个瞬间即逝的流动艺术展,自己既是作者也是作品,雕刻在这样一件有缺点有优点的皮具和骨瓷上,最后形成一个永远可能都是未完成的遗憾的半成品,还有比这个更奢侈的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