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摐(chuāng):敲击
榆关: 山海关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未必是实指。
凭陵:仗势侵凌。
腓(一作衰):指枯萎。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背景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唐往往用汉事、汉来指代或讽喻本朝之事。前四句看似是描述国力强盛,颇有大丈夫当立不世之功、封狼居胥山的感觉。然而和后文对比,很容易看出这里隐含的讽刺。大将军原本只是横行男儿,这里的横行 显然不是什么褒义词,而是如秦舞阳这样的人。颜色,彩缎,代指赏赐。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军队出征时气势磅礴,离开山海关时是摐金伐鼓,军旗飘扬。然而这样的军势似乎只能出征时维持。一旦单于开始点兵,军情就紧急到羽书飞瀚海的程度。四句之间,形势易变,让人猝不及防。这也印证了前面对将领本是横行男儿的描述,对敌情预料不足。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按作者的描述,战争形势的变化大多要归咎于将领。而在战事正式开启之后,战况很快变成了 山川萧条 ,这里萧条尚且可以理解为肃杀,但是之后描述胡骑的攻势猛烈、仗势欺凌就明显看出唐军处于劣势。
在这样的战事下,战士在拼命厮杀,伤亡惨重,而将领却在欣赏美人歌舞——明明是将领狂妄自大导致的场面,却由战士拼杀,将领本身仿佛对此漠不关心,将、军矛盾和高适对这样将领的不满喷薄而出。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有这样的将领,落败也就在所难免。大漠,穷秋,塞草都衰败;孤城,日落,战士稀少。这两句的比兴、意象承接可谓精妙,寥寥数语就描述出军败被困的僵局。
略微粉饰一句身当恩遇恒轻敌,实则还是在讽刺将领的轻敌于冒进,所谓的力尽关山也只是将领自己的感受或者向上粉饰的报告。如果主将要承担最大的责任,而且主将战时还在欣赏歌舞,那么所谓的力尽就更加讽刺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视角重新切到普通将士,他们的艰辛、妻子的思念。城南和冀北两个意象通过“回首”一次联系起来,仿佛跨越漫长的空间。这两句将画幅再一次扩大,给人一种苍茫、悲壮的背景,并和前面对主将的描述形成对比,勾勒出燕歌行的主题:对主将轻敌、骄横的不满,对普通将士的尊敬、赞扬,或许还有叹息和不值。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意象再一转,已经不在局限于人,而是扩大到整个战场。边军死伤殆尽,战场时时充斥着杀气,一夜的更钟声中充斥的则是寒意,战事的不可挽回,情感渐转悲凉。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结合前文来看,主将骄奢,先胜后败,瞒败报胜,可谓贪功冒进。而战场上真正厮杀的战士,白刃拼杀,是死节,是报效朝廷,而不是贪图功勋。这一句即是对将士的赞扬,亦反衬出主将的不堪。
但是将士并非就没有怨言了,只是为大唐尽节的心情极大的冲淡了这种不满。当然主要是高适并不想描述这种不满,因为怨言越多,将士的形象就不够光辉。于是,在结尾带上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句一样杂糅了两种感情,一种是和李广建功立业的期许,一种是对体恤军情、爱兵如子的将领的渴望。值得一提的是《燕歌行》是一首古体诗,归于歌行体,所以才会有这样不符合五、七言的句子。
总体来说,《燕歌行》的核心思想是对这场战事的描述、对战士的奋勇杀敌的歌颂。但是因为这场战事的背景复杂,启衅是因为主将贪功冒进,败绩是因为主将轻敌骄奢,事后还隐瞒败绩。这样的背景使得越是描述普通将士的奋勇杀敌,为国捐躯,越是凸显主将的不堪。因此整首诗都是两种情感杂糅,一方面对普通将士歌颂、描写其牺牲,一方面是对主将的痛斥,替战死将士的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