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M和朋友逛街因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两人发生了争执,回家之后,朋友没有像往常那样问小M到家了没有,第二天怎么去上班。
小M开始担心:“是不是我说了什么让他不开心的话了?我们的友谊完蛋了吗?我这个人可能就不配有朋友!”
第二天,小M还是特别的担心,他甚至已经觉得他和朋友已经决裂,所以当他看到朋友迎面走来的时候,他赶快找了另一条小路溜走了。
他们的关系确实越来越坏,朋友几乎已经不再联系他了,小M确定自己真的是被朋友抛弃了。这个时候他又觉得朋友因为几句争执就放弃他,这段友谊太肤浅了,这个社会怎么都是这么肤浅的人呢?以后再也不能对朋友掏心掏肺了!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和别人沟通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逃避到自己臆想的世界,自己去制造很多负面的思维,然后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却很少去探究,结果导致自己错失了友谊和机会。
我们为什么会容易逃避而不是主动解决问题呢?我在《高难度对话》看到了脑科学家给我们的答案:
大脑研究发现,我们大脑对负面刺激的反应程度超过了积极刺激,人们的所思所想普遍存在一种消极偏见,我们天生就更容易悲观,而不是乐观。
大脑中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做杏仁体,它负责这些事情。当杏仁体,捡拾到了负面体验时,它会立即将其发送至长期存储区,但对于积极体验,我们必须持续关注12秒以上,它才能被储存起来。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追逐坏消息,忽视好消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怀抱99个美好的经历,但却专注于发生过的一件坏事儿。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M在和朋友发生争执之后,朋友只是当天有事没有问候他是否到家,而他则想象的那么严重的原因。
这个时候他根本想不到他们一起经历过那些刻骨铭心,相互扶持的日子,唯一想到的就是他没有问候我,他肯定不在乎我了。他不愿意继续和我做朋友了,他觉得我很差劲。
可是面对这个问题怎么破?这就要看心理学的了!下面张老师给大家分享几个自认为比较有效的技巧。
1、写出自己脑海中的消极想法,并且问自己这些都是真的吗?
当我们大脑出现消极想法的时候,我们是不去辨别它的真假的,我们会任由这些消极想法,越想越离谱。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写道纸上,把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呈现在纸上,这个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去看看这些想法的真实性。如果我们不写出来,第一是我们会盲目相信,第二是它会无穷无尽的出现,我们陷入消极中去。
所以写出来,然后询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你可以逐条的问自己,也可以看着所有的想法问自己,往往我们写出来之后,只是读一读都能发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性。
2、主动询问原因,澄清误会。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术语叫做“面质”是指咨询师通过语言来帮助来访者看清自己身上存在的矛盾。其实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需要通过主动的询问来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
当自己对对方产生疑问的时候,自己的自我想象不如直接询问对方的意思。因为在我们想像的过程中我们会习惯性的去假想对方是如何感受的,对方肯定会怎么做,而去这些往往都是消极的。
就像小M一样,通过自己的假象,第二天见到朋友的时候直接溜走了,而不是去打个招呼。可实际上朋友还不明白为啥今天这家伙见了自己绕道走。
3、自我咒语提高自信。
除了我们天上消极之外,还因为我们对自己不够自信,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去往消极的方面。既然明知道自己天性如此,我们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时候给自己设置一些咒语相对来说是比较有效的。
比如:我是被他们说的吓坏了,还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坏了?啊!我又把注意力放在消极方面了,我要唤醒自己关注积极的一面。我无需假想他们想什么,我只是需要去当面问一问就好!
通过自我提醒可以避免我们陷入无休止的负面想法中而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