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单承彬主任作报告《把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到基础教育中》。幽默风趣的谈话思路是: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文化现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怎样将这种文化融汇到基础教育中。很多观点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零散存在,但有两点是着重给自己加深记忆的:1.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讲故事也在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孩子语文不会太差。 2.学生要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其中讲到一个案例:一次观摩课,一位老师授课儿歌“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一位学生在课结束问道:老师,从地球上看天空是蓝色的,那从月亮上看,天空是什么颜色呢?”这位学生学过一段时间的绘画,他说“我们绘画老师讲,同一物体在不同角度看是不一样的”,老师虽没正确答案,但回答也很机智。透过这个例子,就是想说,学生要学会融合自己各领域的所学,综合思考。要清楚课本不是权威,老师也不是权威,只有自己掌握的信息知识多了,才能辨别,才能青出于蓝,所以学生质疑是可贵的,当然得有根据。
单主任给小学生讲传统文化的“人”字,一撇一捺,虽简单,但很精彩。首先提到人,大家会想到男人女人(展示图片)、老人小孩(图片,讲到家人要和谐,孝顺等)、穷人富人(阶层的划分)、猿人山顶洞人、地球人外星人(讲到宇宙,我们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份子)…然后,人根据不同的体形,古字画出来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慢慢演变,最终形成“人”,让学生了解现代字的由来,最后,给出了“鱼、兔”等图片,让儿童自己画,再结合古字的演变寻找乐趣。一堂课丰富而有意义,开眼界了。真的做到将文化寓于教学中,将正确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心间。
下午听了李允教授的《课堂教学听评课的反思与超越》。内容比较深,所以很多老师应该觉得趣味性不大。谈到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包括“翻转课堂”“素质教育”还没等弄明白,又提出了“核心素养”,虽然自己距离理论相差甚远,好像还没摸到,但有微妙感觉,变来变去,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但教学模式却是同质化。实践出小成绩,就迅速将一种理论模式推广出去,导致实践总是先于理论。更新换代就像电子产品一样太快,但忘记了教育是一件细心雕琢,耐心出细活的事。现在时代真的很快,比如:提出教育的生活化,马上就出现很多生活化的课堂,一堂数学课,前10分钟去操场跑了一个400米,回教室谈谈对400米的认识”无非就是“累与不累”罢了。毫无意义。因为相比于“教育”二字,“生活化”的理解更简单,其实也不是简单,只是自己认为人没有生活过,硬生生的挨边套上去。
感受到了快的节奏,希望自己依然可以耐心、静心。最近很令人愤怒的疫苗事件,社会需要秉持正义,勇于说出真相的人。同样我在想,教育也需要不流于形式,敢于犯错,勇于挑战实践,一丝不苟的老师和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