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在幼年时,从成年人获取的信息就是要讨人欢喜。
于是,我们讨父母,讨老板,讨别人的喜欢。我们在潜意识里面一直觉得我们应该讨别人喜欢。
生活给了我们很多的羁绊和各种束缚,看似单纯却又复杂的这个世界,而我们,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有人说,《被讨厌的勇气》的对话就是当下我们所说的心理辅导,它记录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的理论充满智慧,超越心理学范畴,能带领你翻越内心的山丘。
青年有困惑,禅师有智慧,只说故事太浅,只讲道理太深。而这种以对话形式的阅读,在很多时候总会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不同的角度,当别人提出问题时,能够组织有效的语言进行辩驳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声音,面对与自己相左的观点,也能够多一层角度思考。
《被讨厌的勇气》提出的观点,大多会让人心生不爽,就好像哪里不对,但我就是没法反驳。但当你读完站起身打开窗之后,看到雨打在临街的广告牌上,窗外昏暗的灯光化成了液体。看着窗外夜的静谧和屋内熟睡着的脸,你还是会觉得,人本来就应该活在羁绊中。
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每个人却又好像都是一座孤岛
牵扯进人际关系,就会有很多羁绊,有了羁绊,就一定会伤害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这是我们必须接受和悦纳的事实。马克思说过一句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是离不开人际关系的。而在人际关系中,处理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就成了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冯唐说,人生有两件事,一件是关你屁事,一件是关我屁事,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这两件事,就能解决人生至少80%的问题。
阿德勒说,我们要做好课题分离,也就是在这个繁杂纷扰的世俗中,管好自己,不干涉别人的生活。
但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不干涉别人吗?如果可以,这个社会上应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兴趣、补习班了。孩子学习不好,父母便拼命的往他们身上加注责任。这本书的一句学不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不要妄加干涉别人的课题真的就会让你止步吗?
不会的,就像《人世间》中父亲说的,我们总是期望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对于他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看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视频,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母亲带她捡瓶子。十六岁儿子晚上上网不睡觉,凌晨两点父亲带着他走遍了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烟火。冰糖葫芦甜不甜,甜。但如果让你凌晨两点起来在大街上卖冰糖葫芦,你还会觉得它甜吗?
我们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成长,在与他人激发的情景中慢慢形成了关系型的自我,在利益的考虑中,也就很难不把自己首位考虑。
我们一直期望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却忘了自己原本的样子,并不是让你彻底的放飞自我。风筝因为有那根紧紧牵着的线,就感觉有了束缚,但当挣脱这条线之后,可期许的地方或许只有电线的缠绕、树枝的牵绊,还有垃圾场的欢迎,抑或是嫌弃。
在意你自己的或许只有你自己,你甚至都不知道你同桌的脸上有几个麻子。
人生不是和他人的比赛,不必要在朋友圈中羡慕别人的生活,也不必低头奔跑之后,抬起头,发现别人都比自己过的好就泄气。但人生是一场和自己同台竞技的旅程,我们总是要胜过昨天的自己。
二、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不活在当下
生活不是离散型不相关的点,悲剧并不会增加我们生活的厚重感,我们的生活也不是一部影视剧,不是赚取了眼泪和关注便可谢幕。记忆是我们对于过去和曾经存在的痕迹。混乱的过往和五颜六色的涂鸦才是我们对曾经的不负所托。
过去的事情的确会影响我们的现在,我们无法擦除既定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过去对我们现在的影响。很多时候,记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随着眼界和目光所及的扩大,我们并不会一件事情记一辈子。
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因为...所以...如果...的句式时常会出现在今天我们的借口中。因果论,仿佛成了现在成年人用以注解现状最好的手段,幸福和悲伤都起源于曾经。
就好像,我们现在的不幸,全都是源于过往。但生活不是影视剧,不需要眼泪和关注便可以谢幕,悲剧并不会增加我们生活的厚重感。
《被讨厌的勇气》中说: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对过去的意义。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或许我们不想改变,是因为不知道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未知。是因为越长大就好像变得越随心所欲,越害怕改变。所以我们才会选择维持现在这个不算太好,但还可以的现状。
但你怎么会不知道,翻过这一页,才能书写下一页,才会有未来温暖可期,过往繁花似锦,才会有往事可追忆。
哪怕过去是阴霾当空还是花开四季,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总是要着眼于当下,为此刻做人生定义。只有舞在当下,才能获得幸福。
三、别人很好,你也不错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他著名的《宁静祷词》里说的话,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面,曾使无数人动容:
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上面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总是要从容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也愿我能分清这两者的区别。我们都是在努力成长的过程中,坦然并且欣然的接受现在的自己。
冬奥会上披荆斩棘的滑雪名将,我们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报道。看到了很多人对她童年的影像,为她做了成功的注脚。也看到了很多长篇大论的解析和鸡汤。
我们在为她的成功喝彩和欣赏的同时,也不必要用理想化的别人来打压自己,与其花时间等待一个完美的人,倒不如花时间去修炼自己。最好的关系,是两个人势均力敌。
或许我们最通透的时候,就是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平凡的人吧。
他很好,但你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