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呢?
家长战线不统一,为孩子“窝里横”提供条件
很多家庭里,孩子犯了错,父母刚想批评,爷爷奶奶就站出来打掩护,认为孩子还小,家长犯不着跟孩子较劲。现在孩子小脑袋聪明的很,摸透了家长的心思,认为不论自己犯了什么错,总会有人替自己撑腰,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家里犯熊。
孩子缺少社交技能,成为“外面怂”的主导因素
“自我中心”是幼儿普遍的发展特征,他们通常是沉浸在自娱自乐的世界里,不太关心同伴在玩什么。即使彼此接近,甚至分享了同一块场地,也多数仅限于观察一下彼此在做什么,在游戏中也依然没有交集,不懂得合作、互助与分享。
正因如此,孩子往往缺少基本的社交技能,这也导致孩子会在接下来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屡屡受挫,越来越害怕社交。当不顺心时,孩子自然会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
没有原则的溺爱,成为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生长的土壤
有的孩子习惯了被溺爱,需要的东西总有家人早一步准备好,没有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遇到问题家长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没有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过度地保护,把所有潜在的困难都提前扫清,没有培养出孩子应对挫折的勇气。
没有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个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可以撒泼打滚,家长照单全收,导致孩子在家里越来越有恃无恐、骄横跋扈。
一旦离开家,这些对家人很有效的方法顿时失去作用,孩子感到落差。再加上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陌生的群体,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这会让孩子不愿意接触外界,害怕与陌生人相处,进而表现得越来越怂。
心理补偿的需求,成为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导火线
有些成人在外面被领导批评了或是与同事产生了矛盾,不敢做声,却把情绪带回家,发泄在家人身上。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
在家里孩子感觉是安全的,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是离开家以后,他可能会经历欺凌,可能体会到不公和无奈,出于本能,他会蜷缩进父母的羽翼之下。但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从没有消失,孩子急需寻找一个出口来释放这些无处安放的情绪。
那些对他顺从的家庭成员,自然成了最合适的发泄对象。孩子通过在家里宣泄,寻求一种心理的补偿。
除了这些原因,孩子表现出“两面性”还可能是因为对父母的效仿。
有的父母在外面表现的唯唯诺诺,对待家人却很严厉,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在父母行为模式的影响下,孩子也会跟着学。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是照见你真实模样的镜子。
父母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这个世界在孩子心中的缩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