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对》中三分天下,赤壁江上笑挥羽扇;白帝城里泪别帝魂,五丈原下长埋忠骨。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官拜蜀汉丞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关于诸葛亮的生平,我无需多费墨笔,因为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那白脸的刘备、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张飞,小孩儿都熟悉,诸葛亮更是多少后辈们崇拜的偶像(包括我自己),甚至被后人神化。
说来惭愧,我国的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在初中时候扎扎实实的读过、《西游记》看过完整的电视剧,其他两大名著,几乎没接触过。那时候我读的是文言版,厚厚的一本,全是之乎者也,最初看前几章感觉很吃力,比学英语还烦闷。但是,看到后面,就变得很轻松,这也使得后来我遇到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时,翻译起来毫无压力。正因为一字一句的啃过原汁原味的《三国演义》,以至于现在再看到这些白话文的《三国演义》,不知怎么的,感觉完全不对味了,可能是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种感受,而后人翻译《三国演义》的作者也会因为自我水平或是对书中人物的主观评价上不同的缘故吧。
但是,相同的是:几乎所有版本的史料上除了记载诸葛孔明的累累功绩,还记录了诸葛亮的死因——病死于五丈原。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也许连历史都不敢怀疑这一“真相”,那么我为什么敢去质疑这一权威“事实”?
这一切还得从刘备三入隆中说起。(为了表达得更通俗易懂,文中用白话文阐述)
在诸葛亮还未出山之时,当年,刘备还依附刘表,后来司马徽与刘备晤面,提到了卧龙、凤雏,紧接着,徐庶再次向刘备推荐了此二人。这个时候,刘备心动了,决定让徐庶带这两个人来见他,但是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通俗点来翻译就是说:人家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但是人家居身清高,藏身在荒野小村,你如果想见他,那你得自己亲自去跑一趟,我可请不动那尊佛。
为了自己的未来着想,刘备咬咬牙还是答应了,想刘备当年在集市上都能拉下脸面来卖草席,尽管自己现在名分上是个小将军,但是,为了美好将来,这点颜面还是拉得下的。果然,第一场,刘备坐在高头大马直接奔到人家门口,结果被门童给挡了回来,忍了,回去;第二场,又是高头大马,这次是奔到人家村口,下马步行,本以为自己够给面子,结果,还是被人家门童给挡了回来;此时的刘备心里已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但终究还是放不下这大好河山;第三场,学乖了,丢了马,一步步走到琅琊阳都,这次,诸葛亮也不再为难他了,就让刘备进来,在草屋中,与刘备席地对坐。
为什么诸葛亮拒了刘备两次?历史学家统一观点认为是诸葛亮在考验刘备,不一定!前两次诸葛亮是在等一个人!等谁?等曹操。
诸葛亮这么聪明、有立国定天下之才能的一个人,难道就只有刘备这么一个无名小卒知道?
诸葛瑾不知道自己弟弟的才干?曹操没听说过?孙权一无所知?不!诸葛亮早已声名在外,否则世人怎知卧龙、凤雏?人家早就在庐中将天下局势分得清清楚楚。他至始至终都是认为曹操才是最后的王者。可偏偏,好友徐庶将自己推荐给刘备,这半路就杀出个刘备。可是,人家刘备,对自己确实是怜惜。否则怎会三顾草庐,刘备有没有在雪地里等诸葛亮睡醒我不知道,至少,诸葛亮被感动了,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那么,经过以上分析想通了诸葛亮是在等谁这一点,那么,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曹操没有出现?有两个可能的原因,其一:众所周知,曹操当时在河北,而诸葛亮在山东,快马加鞭需要十天左右。再说,就算曹操派使者快马赶到,以诸葛亮的个性,不见得就会出山,倘若让曹操本人来请诸葛亮,等于是深入敌人腹部,以曹操的谨慎,不太现实。所以,可能时间上来不及。其二:曹操当时已占据半边天下,加之,曹操有点小自恋,认为大势已定,有无诸葛亮已经不重要了。
至于事实究竟是怎样,这一切,我们不去验证,意义不大,就让它沉没在历史的潮流下吧。重要的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在庐中,以《草庐对》向刘备阐释了天下局势,预言了未来。虽然诸葛亮让刘备知道,他将会称帝一方,但是,诸葛亮却向刘备隐藏了一个秘密:你刘备虽可称帝,但是,不是称天下人的帝,仅仅只是一方。真正能够间接使得天下归一的,是曹氏。这些都是后话。
一开始,刘备都只是在小打小闹,最初占据小沛,后因吕布攻占小沛,刘备遂投曹,曹封备豫州牧,建安四年,刘备在实力充实的基础下,攻下邳,夺徐州,北连袁绍抗击曹操。后曹亲征备,备败,投刘表,据荆州,后荆州又丢于曹操。
建安十三年,备联合孙权抗曹,借荆州,此时诸葛亮开始助刘备大展拳脚。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诸葛亮见到了曹操,却不去投靠他呢?之前不是说在等曹操吗?是的,但是古来智者骨子里大多性倔,曹操当年没能赶来,于是诸葛亮,心里难免生恨,死心塌地帮助刘备自然不为过了,既是惩罚曹操,也是证明给曹操看自己的实力。
刘备辉煌的时期是汉中之战之后,刘备踞汉中之险,狙退来犯之曹敌,曹操此战大伤元气,不得已退军。此战,奠定了刘备的军事基础与国力基础。同年,刘备进汉中王。
刘备这一路走来,诸葛亮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要知道,将刘备从当初一穷如洗的小将,到拥有雄厚军事与经济实力的汉中王,这不是依靠关、张两位武夫所能达到的成效,这需要伟大的军事家、政治与经济工程设计师,而这位军事家、设计师,就是诸葛亮。
当然,关、张二人之勇,也是刘备瓜分天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综合来说,这一切,都少不了诸葛亮在背后的运筹帷幄。否则,以刘备的智商与眼光,不知道在曹操刀下做了多少次此亡魂了。
然而,好景不长,历史仍在淘汰,试图在筛选最后一位英雄。后关羽孤军北伐,虽谱写了水淹七军的佳话,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奔袭荆州,一代武圣,关羽被擒,惨死东吴。
章武元年,曹丕篡位,建立大魏。刘备亦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同年,张飞遭部下残杀,备怒,誓报仇雪恨。此时,诸葛亮已有预感,如刘备能够忍住仇恨,蜀国尚有一搏之生机,倘若刘备执意要伐吴,那么蜀国大势将去。于是,诸葛亮出于对刘备三顾草庐的恩情,死谏,未果。望着三军及刘备带着仇恨远去的背影,诸葛亮含泪诀别,心中痛恨不已。
果然,刘备大败而归,夷陵一战,蜀国国力尽空,已是一副空架子。诸葛亮本不忍见到自己一手辅佐起来的蜀国破裂,欲待备归来之时辞退所有职务,继续归隐南阳。怎知,刘备败后,一病不起,诸葛亮便不忍心辞呈,却不想刘备在临终前还给诸葛亮挖了个坑,就是感动后人的白帝托孤。
想想刘备对自己的种种好,诸葛亮终究还是心软了。后人都骂阿斗无能,但是,大家仔细想想,当时诸葛亮忙于征讨曹丕,欲速定中原,国内全由刘禅打理,尽管诸葛亮留有贤臣辅佐刘禅,如果刘禅不听谏言一意孤行,蜀国在刘备倾全国之兵伐吴失败后,哪还有国力支持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可见,大后方做后勤的刘禅还是明君一枚,并不是历史上记载的那般平庸无能。但是,刘禅毫无主见、软弱怕事是真,诸葛亮曾多次向他谏言出兵讨曹,他却说:相父,我们还是好好的守住蜀国就是了,能不能不要去收复中原了?由此可见。
尽管刘备甍,蜀国也日渐衰落,此时诸葛亮还是没有完全放弃的,他自知自己时日无多,若不再抓紧讨曹,那么,待自己死后,以刘禅之才,蜀国是很难守住,那么,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蜀,就会付之一炬。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不辞辛劳,孤注一掷,六出祁山。故事,就应该是发生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进中原这个时间段。
史料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之时,已经病重。更有甚者,野史还记录了诸葛亮借孔明七星灯续命的传说。可是,诸葛亮之死的蹊跷就在这。诸葛亮是真病?我认为,他是在装病。
装病鼻祖司马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那装得比真的还像,不然,最后天下怎会落入他家。那么诸葛亮这么一个聪明的人,怎么能落后司马懿的演技?当时,跟随他身边的有魏延、杨仪、姜维。都是一些细心、有能之才,诸葛亮“死”后,姜维更是接替了他的位置。那么,要骗过这些人的眼睛,需要用什么好计谋才能神不知鬼不觉?
很多人会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诈死?我们仔细来揣测: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身体状况不佳这应该也是事实,但是,还不至于到了油尽灯枯那一刻。前文也提到过,诸葛亮打一开始,就掌握了天下未来的局势,刘备能称帝一方的预言已实现,那么接下来的那个预言就是:曹氏才是使得天下归一的间接王者。
本还想尽力挽回局面,守住蜀国的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已经彻底想通了,之前五出祁山都失败了,这是第六次,如果再不放弃,倘若东吴背面来袭,那么蜀国可能亡得更早。可能这真的是天意,倘若自己一味固执北伐,逆天行事,终不会有好下场。但是,如果自己无故退兵,既难以说服身边的官兵,也对不起前五次北伐死去的将士亡灵,怎么办?只能诈死。
首先,自己多年征讨,身体不好,已经是众将士所周知的;其次,蜀后帝刘禅终究不是帝王之相,就算自己取得北伐胜利,那么刘禅也守不住祖业,最后也还是会被东吴夺去,而东吴帝王非仁德之君,届时百姓定当陷入乱战之中;最重要的是,天下需要马上归一,百姓需要一个安定的生活,常年征战,已经导致生灵涂炭,不能让百姓因自己的执着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诸葛亮知道,倘若自己“死”的消息被魏军知道,恐身边将士难以生还。于是,有了流传于后世“假诸葛吓退真仲达”的佳话。这也算是诸葛亮对刘备最后的还恩,也是对蜀国尽自己最后一点绵薄之力。当三军撤军回蜀为诸葛亮大办丧事的时候,此时的诸葛亮,正隐于山水之间,此时的他才是真正快乐的,欠人间的那一份恩情已还清,从此解甲归田,再无牵挂。
传闻,诸葛亮隐世后著有《神鬼八阵图》一书,书中并不是电视里演的有翻云倒雾之神力,应该只是一些兵法运用与心得而已。但后世有传言:得此书者得天下。
(全文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权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