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狼3》里,有一部100年前的电影出现了两次,这部电影叫《原野奇侠》。狼3电影最后,罗根死了,劳拉在墓前再次朗诵了那段经典的台词:
“人必须忠于自己,乔伊,不能违背自己的本性。带着杀戮活下去很艰难,这条路没有退路。是对是错你都得背负,直至一生。现在快回去找你妈妈,告诉她一切都好。山谷里再也不会有枪声了。”
这是一种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呼唤。狼叔就是因这种复杂的情绪痛苦,并背负了一生,他不希望劳拉再继续过这种生活。终于,他们做到了,过了边境线之后,就再也不会有枪声了,代价就是狼叔的死亡。
在反战、反恐情绪弥漫的今天,这样的结局是一种必然,对金刚狼们也是最好的归宿。如果世界和平,我们宁愿不需要战士。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拥有超能力的战士,金刚狼却并不愿意卷入争斗中,他厌倦杀戮,却又不得不拼命迎战,这种复杂又矛盾的状态让他的心灵备受煎熬。
不是所有战士都想当将军,也不是所有士兵都渴望战争。这让我想起了《希特勒的男孩》。
影片中一个爱打拳击的17岁德国少年弗莱德里希在一场比赛中,因为表现优异而被元首精英学校的军官赏识特招入学。看透纳粹本质的父亲并不希望他这样做,而热血的少年不顾父亲反对,毅然独自前往了这所激进的军事学校。
进入之后才发现,在这里,毫无人性可言,冷血的教官们残酷的训练他们,没有同情,没有情谊,各种羞辱、惩罚随处可见。希特勒的精英们向他们灌输极端军国主义思想,试图将他们打造成一个个杀人机器。
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阿尔伯特,一个高级军官的儿子。父亲是狂热的战争分子,儿子却是沉稳的文学少年。阿尔伯特喜欢写作,反对战争,所以一直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在那个尚武的二战时期,阿尔伯特不得不也进了军事学校。
整个影片一直是一种压抑的基调,40年代、二战、希特勒、纳粹……战争的狂热和恐惧笼罩在每个人的脸上,汤姆·希林精致忧郁的面庞正契合了这种气氛。反战又被迫参战,爱文学而自己写的文章父母从没有正眼看过,为父亲生日精心准备了一首诗还未读出口就被硬生生打断,被下令搜寻射杀俘虏,最后尸体却只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孩子,而下令人是自己的父亲。这种种不得志、纠结、懊恼让他痛苦,为了不杀人,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可笑的是,这样的自杀在这里是被唾弃的,连一篇讣告都不能发。而那个因尿床被屡次羞辱的生无可恋男孩飞身扑到手榴弹上去送死却被追为烈士。同样是自杀,和战争有关的才有价值,其他,只是个笑话。
阿尔伯特的死触动了弗莱德里希,拳击赛场和战场是一样的,疯狂的看客们在乎的只是胜利,不论以什么手段。将对手打死了是光荣,被打死了,就是废物。这种对生命的漠视让他害怕也让他醒悟,他终于保留住了最后的人性,在战争面前,做了逃兵。在人生面前,却是赢家。
马克思·雷迈特和汤姆·希林,一个俊朗,一个清秀。作为二战期间的青少年代表,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对纳粹体制、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觉醒。本片也为马克思赢得了影帝的桂冠。
德国是一个善于承认和反思的民族,相比霓虹国,对于历史他们没有讳言,没有遮掩。这部片通过青少年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段纳粹历史。
真实、有感情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希特勒的男孩》做到了。
阿尔伯特和狼叔一样,背负了太多的战争包袱,最后他们都用自己的死亡成全了弗莱德里希和劳拉的和平。
还是那句话:如果世界和平,我们宁愿不需要战士。
狼叔安息,阿尔伯特安息。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