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话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其中的“独”原本的意思是一个人单独学就会孤陋寡闻。这里去掉“而无友”延展一下——独学,则孤陋而寡闻。就可以理解成单纯的学而不践行——会导致孤陋寡闻。
认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就如关系一样:关系是相互成就的结果,两个人是朋友关系,缺一就不存在这种关系称谓了。
认知也一样,知识是存在于书籍,存在于网络这些载体之内的,可是他们却不能称为“我的知识”。
所有的认知,必然是个双向互动,相互成就的过程。
设若此刻纽约的一座桥梁轰然倒塌,发出剧烈响声。我一定是不知的,因我身在天津,倘没有媒介一定永远也不会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你不在,于你而言就没有发生。直到它后续的影响波及到你。不过那一刻,你已不是如今的你。
就连看到也不一定是真的“知”,因为人的感知方式很丰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不一而足。
罗胖有次说到聋子点炮仗,只看到瞬间开花,凝聚的纸化作漫天碎片散落而下。
这时他(聋人)的知也只能停留在“所见”的视觉范畴。大多数人会因为多了“听觉”的感受而使他关于炮仗这件事的“知”相对聋人全面一些。
古人曾说,万物皆备于我。只是“万物”之中的大部分都处于“单项”存在的状态,其中的很多终其一生都没能够出来与“古人”互动,化为他的“真知”。孔子言: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里的“涯”就是“我的认知”和外部知识的边界。我们拓展边界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身认知范围的过程。
所以古人又说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古人向内求不是静坐下来冥思苦想最后开窍,而是在寻求一种与新知的互动,从而解决眼下的问题。反求诸己,求的是利用“互动”来打开原先不属于“我的认知”的隐性知识。
他们一直都在,只是一直在等待机缘被触发罢了。
我们通常说男女授受不亲,这里的“授受”就是一组互动的过程,事情发生为“授”,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叫做“受”。缺少任何一个步骤,于自身而言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存在。
在《细节》“碰触的魔力”一章中写到消费者行为研究者——琼·派克和苏珊娜·舒有这样一个观点:虽然物品不会因为被人摸一下就变成金子,但在人们的感觉中,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
这里的价值提升就是因为“碰触”让消费者和物品之间产生了“授受”的互动体验。比只被消费者眼观耳闻多了一个感受的通道,自然对物品的认识多了一个角度。
那么如何做扩大我们的认知范畴呢?
有很多方法,不过这里我想说的是,除了努力阅读、学习和实践外,有一个技法很重要,那就是专注。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这样一句话:当你专心致志去做事情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聚过来帮助你。
只有凝心静气专注于当下的事情时,我们才能与这件事情做到最大化的“互动”,才能在这件事情上收获最多的认知提升。
西谚——养育一个孩子需集全村之力。其实我们的大脑也在被整个世界无私养育,为什么不努力汲取呢?将心注入,要知道,多学一点便有多一点的进益。
独学,没有“互动”的学,不仅不会获得真知,还消耗了本该用以获得真知的精力和时间(挤出效应),最终会让我们越来越孤陋而寡闻。
日更】44/100
文章首发于本人公众号“不适者昇存”,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