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职场小白,前一段时间离开了我相处很好的原同事,跳槽到了一个新公司。
新公司的整体环境好了很多,工资也相对高了很多,然而我在新公司待的并不愉快。经过两个月的熟悉和思考。我才明白我是受到了办公室“祥林嫂”的影响。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悲剧人物。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坎。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大加责骂并把她赶走。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祥林嫂的悲剧与其自身后期重复说着自己的悲剧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封建的荼毒。然而在办公室中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似乎少年老成,饱尝人世的沧桑,眉头总是拧着;在她们眼中,公司的一切待遇都是不公平的,公司的一切领导都是该杀的,工作中的一切同事都是愚蠢无能的。她们对快乐不屑一顾,他们牢骚满腹、怒气冲天。
最近有国外的神经科学家与心理学家进行研究,发现对一些面临各种刺激(包括长时间的抱怨)的人,进行大脑活动分析后发现时发现:大脑的工作方式就像肌肉一样,如果让它听到了太多负面信息,很可能导致当事者也会按照消极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长时间暴露在抱怨环境中还会使人变得愚蠢和麻木。
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情绪有一定的感染性,在听到抱怨与牢骚时,我们在大脑中会容易出现共鸣,从而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导致影响大脑的思维。
那么,该如何让大脑免受“听抱怨”之苦呢?为大家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远离抱怨
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与快乐的人在一起,我们容易快乐,与悲观的人在一起,我们更容易悲观。一个不好的环境,会让我们出现不好的心理状态。采用离开抱怨者一段距离,可以让大脑不会被抱怨攻击,受到伤害。例如我在第一个公司的时候身边的一个女生很乐观,一直告诉我“组长很好,小林哥很好,公司周边的环境很好……”然后我就对公司充满了好感;当我到了第二家的时候,我对面的一个男生经常叹气,他告诉我说“组长没能力,老板很小气,组员不善合作……”然后我就在他影响下开始感到厌烦,甚至觉得自己应该换工作。后来我控制了和他的接触量,发现自己对于事情的看法乐观和理智了很多。
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我们有时候真的是太容易相信别人了,尤其是当我们刚开始了解一个事物时。这世界很多的流言蜚语便是由我们的轻信和麻木所导致。在面对事情时我们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虽然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偶尔也欺骗自己,但是总比道听途说开的可信太多。室友无意的一句说“东西你要自己观察,不要总听别人说”。这让我开始尽量的少听我的同事的抱怨,实在不行的时候就直接喊停说自己有事情。久而久之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抱怨了,也开始发现公司环境、老板、组长、同事的优点。例如公司提供了交流的地方;所长关心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组长的脾气很好;组员对我也比较关心等等。
解决问题
有果必有因。抱怨的原因千奇百怪。有人喜欢抱怨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表现不够好;有人将抱怨作为引起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有人抱怨只是想要逃避责任。总之他们自身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又不愿意去解决问题。遇到这种人自己可以尝试着引导抱怨的人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例如我提醒对面的同事说,你可以让其他同事说明白你需要他具体帮你什么,而且不要在别人忙的手忙脚乱的时候打扰别人。其实这样大家久而久之就会愿意帮助他的。睡会拒绝一个有礼貌而且懂得回报的人呢。
处理中学习
虽说办公室祥林嫂的抱怨大多只是发发牢骚,我们还是可以从抱怨中获取一定的信息的。可能其中的一两个抱怨也会含有真实的成分。例如我对面的同事一直抱怨组长的能力不强。呆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然而我采取了和他完全不同的办法。我和组长接触多了,发现他的脾气很好,有时吃饭时我会侧面的提示他一些问题:如分配任务不是很清晰;看东西不细心导致一些返工等等。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他也有了改善。